冯至诗作中的基督教因素
冯至诗作中的基督教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敬畏中保持“领受”的对话形式,转向为一种对在对话中融合的结构。本来,冯至的心理结构中对“交流”“沟通”等人际之间的关联的渴求就很强烈,在写给他人的信中,他曾回忆自己当年:
我不过是以相当大的兴趣读了些Jaspers. Rilke的书,很不全面,但其中有发人深省的论点如关于决断、界限、孤独与关联、寂寞与交流、死的完成等,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不少影响,它们成为我生命中的“血肉”,这自然在作品里显示出来。27)
当自我与他者间沟通的渴求,超过了对通过与他者对话而领受绝对价值的渴求,对话的紧张就被沟通的化解替代了。
从一片汜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些远方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空看了天的草黄叶红,//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28)
这首著名的《从一片汜滥无形的水里》,也可以看作是冯至诗歌的一种自我阐释,它在表达诗人企图把握无穷的信念时,也说明了诗体上的构造特征:冯至的十四行体在错综变化中,指向的是人与物在对话关系中的“整合”,从对话、观看到整合,是冯至诗歌的基本结构,如果做大致的分类,“整合”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两重关系中。
3、“我”与“物”或“自然”的“整合”
首先,“自然”在冯至的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冯至曾借助伍子胥阐述了他对自然的看法:“也许只有在平凡的山水里才容易体验到宇宙中蕴藏了几千万里的秘密”。但在诗歌中,对自然的秘密冯至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探究,在更多时候,他是将自然与人的某种亲和关系当成诗歌结构性因素,如《十四行集》第十六首:
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20)
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对话已经变形为人和自然景物的同一,城市、山川、道路都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对话的张力结构,在物我同一的结构中消除了。再有:
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的音乐的身躯/化作一展的青山默契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30)
默默青山,安详而美丽的死亡,人生最终的归宿也在与自然的化合中。这种由“对话关系”衍伸出的“同一结构”也延伸到对日常事物的体味中,如《案头摆设着用具》一诗,以身边的书籍、用具等静物为考察对象,依照里尔克的模式,与物的交流应是发现物的真谛。在这首诗中,最后的落点却是:“只有睡着的身体,/夜静时起了韵律:/空气在身内游戏,//海盐在血里游戏——/睡梦里好像听得到/天和海向我们呼叫”。3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冯至诗作中的基督教因素- ·上一篇:林语堂自传•著作和读书
- ·下一篇:张爱玲《红楼梦魇》自序
《冯至诗作中的基督教因素》相关文章
- › 冯至诗作中的基督教因素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冯至诗作中的基督教因素
tag: 基督教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