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 ——兼谈美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启示(上)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 ——兼谈美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启示(上)
【摘要】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须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追问:一是“一流考生”等于“一漉学生”吗;二是“学什么考什么”还是“考什么学什么”;三是大学“追”学生还是学生“追”大学;四是考“开卷作文”,还是考“闭卷作文”。
【关键词】高考;招生;改革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加快,我国高考与招生制度同步改革的需求和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究竟如何改革似乎还是一个仁智各见的问题。我认为,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在一些基本问题的假设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只有对这些基本问题认真地进行追问、作出澄清并形成共识,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才会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基础。
一、“一流考生”等于“一流学生”吗
北大教师聘任制的改革方案三易其稿,在中国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把北大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这个立论绝对正确。但这个改革也有逻辑缺陷:只谈教师,不谈学生。没有一流学生,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而北大招收的可能只是“一流考生”,而不是“一流学生”!一流考生中有一流学生,但一流考生绝对不等于一流学生。同理,不是一流考生,并不一定就不是一流学生。
中国的科举办了一千多年。100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道: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兴,士子永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1905年废科举制,到今年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100年后的“状元崇拜”,是把“一流考生”当成了“一流学生”。
为什么哈佛拒收165个“高考状元”
“状元崇拜”到了世界一流大学就全变了样。美国也有“高考”,叫作SAT或ACT。据统计,1996年全美国有545个考生SAT得满分,即所谓的“高考状元”。其中,365个申请哈佛,但哈佛把165个拒之门外,拒绝率约45%。几乎每两个“高考状元”,就有一个被拒收。哈佛每年约录取2000名新生,怎么会容不下165个“高考状元”?其实,哈佛是在冷静地选拔“一流学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雄踞美国高校排行榜榜首的普林斯顿招生院
www.nx899.com长声称:“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我们也不会‘照单’寻找申请者。更确切地说,在我们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或她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一流学生一定有一流考分吗
世界一流学校里的“好学生”,并不一定都有“最好的‘高考’成绩”。哈佛招生搞“三合一”:高考考分+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美国“常春藤”名校在招生中使用的计算AI(学业指数)的公式,是根据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计算的,是呈现在明面上的、量化了的东西;而综合素质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不易量化的东西。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就是对这个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越是一流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谓“综合素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校内外的社会活动,个人兴趣爱好,无偿地“学雷锋”,有偿地工作……
美国崇尚个人主义,但也非常重视个人为社区做出的无偿贡献。社会上有许多组织和基金会给申请大学的高中生提供社区服务突出的奖学金。高中生要获得毕业证书,必须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有些孩子学业并不突出,但每年暑假都去不发达国家为穷人盖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上帝”——被大学录取。普林斯顿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童子军饼干的学生。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都在积极追求的东西。他们在评价学生时,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人,让其社会性在各种公益活动、社团活动、课外的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中体现出来。学校通过全面的考核来判断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发展的潜能。这当然比一个干巴巴的考分包含更多不可估量的活跃元素。
- ·上一篇:档案袋,语文教学中涌动的生命和希望
- ·下一篇:评价改革:课改务必正视的问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 ——兼谈美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启示(上)》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