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改革:课改务必正视的问题

评价改革:课改务必正视的问题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825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不久前,笔者在某中学听了几节优质评估课,很受启发。从课的导入到课堂的组织管理,再到检测题的设计,可谓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组织严谨,颇获评估专家的好评。可笔者总觉得有点疑虑:能不能只因为教师表演出色,学生配合良好,就评为优质课?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应如何评价才能确保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问题已日益凸现,并一直困扰着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用什么标准去评价新课程的教学,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教学改革实践表明,传统的评价机制已成了课改的障碍。评价改革的进程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影响到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因此,课改中应重视评价问题的研究。那么,应该如何去关注评价改革?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点认识。

 

    建立新的评价理念。传统教学恪守学科中心原则,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活动,淡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态度、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教学评价陷入考试误区,对教师的评价注重升学率和及格率;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考试成绩。这种理念很不利于建构教师科学的教学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实,教师合理教学策略的设计,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和评价理念的驱动下进行的。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理念。课程改革首先要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使教师彻底洗脑。教师应本着课改精神,紧扣培养目标,形成新的评价理念,以引导和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否则,以传统观念评价新课程,将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新课程的倒退,重走唯考试评价的老路。

 

    走出传统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向导,特定的教学评价指标往往会影响甚至支配着特定的教学行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传统评价机制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例如,教学评估习惯于追求面面俱到,甚至于追求教案等形式的尽善尽美,使评价总是游离于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师的生命浪费于无谓的形式追求。结果是教师集精力于形式的发展和升学率的追求,无暇顾及学生的实质性发展,致使学生盲目追求分数。长期性的过于注重考试评价,埋没了教师的智慧,也培养不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要走进新课程务必走出传统的评价机制。   

 

    探讨新型的评价体系。新时期,我们应以课改精神为主线,努力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创造力的张扬,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首先,远离片面的形式追求,建立关键性、发展性的评价指标。实质性指标应突出新课程教学的关键部分,倾斜于教学的创新,倾斜于教学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促进,便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不断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尤其是高考招生选拔制度。一方面,实行常规考试改革,融入学生特长评价,大胆尝试各种开放性考试方式,如开卷考试、探究性小论文写作、口试、游戏、模拟活动等。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新课程下的高考选拔评价机制,整合高考评价机制和课程改革,使之更能适应和促进新课程的良性发展。第三,更多体现和关注过程性评价。对新课程教学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情感、个性、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尽可能减少对学生条条框框的限制,还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地位。提倡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把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动态性评价。

 

    对评价改革的艰巨性保持清醒认识。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伟大革命,任重而道远。课改的复杂性和智能的多维性决定了评价的复杂性。任何寄希望于构建一整套高度精确、简便易行的量化工具性指标的探索,评价指标也需要长期尝试和不断完善。对评价改革的这一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对评价的导向也必须有正确的态度。评价保障机制对新课程具有导向功能,但不是决定新课程一切的因素,新课程不宜只跟着评价机制的感觉走。概言之,新课程不能离开新的评价机制,但也不能被动受之主宰,新的评价指标应更有利于教学中师生能量的自由释放,有利于新课程的深入发展。

 

,评价改革:课改务必正视的问题

《评价改革:课改务必正视的问题》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