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 ——兼谈美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启示(上)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 ——兼谈美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启示(上)
我与
www.nx899.com在中国身经百“颤”的留学生们讨论过中美考试比较的问题。美国学校是“学什么,考什么”。课程在先,考试在后。教学是主动的,学生也是主动的;教学引领着考试,考试是被动的。考试自始至终为教学服务。国内学校是“考什么,学什么”。考试在先,课程在后。教学是被动的,学生也是被动的;考试引领着教学,教学从动于考试。要命的是,“中考”、“高考”都要“考些什么”?无从知道,于是,负责“学什么”的教学,从始至终忙忙碌碌地围着虚拟的考试团团转……今年北大自主招生考对对子,引来一片叫好声。我则担心明年北大招生办门外会排着一大溜摇头晃脑的对子高手。
当教育变成了教学生怎么应付考试,教育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国内朋友的孩子参加高考,朋友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在复习时,练笔练了无数题目,但学校的老师都没押中题。作文没押中,数学也没押中……”“押题”和“练笔”,把中国的高考和教学的关系活灵活现地勾勒了出来。高考要“考什么”,无人知道。于是,学校就“押题”;又于是,学生就根据老师的“押题”去“练笔”。本来,“考什么,学什么”就已经违背教育规律。这样一来,连“学什么”都抓瞎了,全都得看“押题”。教育又加上了“赌”的色彩。
“押题”表现老师的智慧,“练笔”体现学生的勤奋。据某“高考状元”介绍,为准备高考,他做完了250本习题集。我算了一下,这位状元郎每天至少要做23页习题。即便做一页习题只用10分钟,每天也需额外的花上三四小时。天天如此,风雨不改,把青少年的才智浪费在意义不大的重复练习上,多么令人心疼!靠“押题”与“练笔”来对付的考试,当然很难。只有知道考什么,才能学好什么,这本身就是一道无解的难题。退一步说,即使“押中题”,教育本身也就“跑了题”。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怕考试、不以考试为教学之目的、不以考试为教学运转的核心。讲的是“学什么,考什么”。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是“考什么,学什么”,把考试这个教学中的检测“手段”,变成了整个教学的终极“目的”。“手段”变“目的”,方向完全错了。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 ——兼谈美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启示(上)
- ·上一篇:档案袋,语文教学中涌动的生命和希望
- ·下一篇:评价改革:课改务必正视的问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追问 ——兼谈美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启示(上)》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