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删改与谬误举隅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删改与谬误举隅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582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花丛里”被改为了“草丛里”。这句话是讲“野花”的,“花丛里”、“草丛里”似乎都可以。但这第四自然段整段不都是讲的“春花”吗?“花丛里”是容不得改动的,这一改岂不弄巧成拙?

[原文]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改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这句话有两处改动,删掉一个“窠” 字,把“跟”换成了“与”。“窠”字删去有必要吗?恐怕是删改者觉得国民文化水平太低,怕不认识这个字罢了。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我倒是觉得窠巢这个词更符合上个世纪二二十年代白话刚刚盛行的语言风貌,虽然臼话文已全面取 代文言文,但仍不乏文白交杂的语句。

把“跟”换成“与”也没有这个必要。在这句话里,“与”、“跟”虽同为介词,但“跟”字使鸟儿的曲子与清风流水有了一种主次之分;“与”字则更能表现出“平等”、“共同”的意思,与全文和谐的意境相吻合,“跟”字更显贴切。

[原文]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改句]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这句不太长的话居然被改动了五六处。在读者的视野哩,原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极富有诗情画意,一经改动,顿失灵气。“乡下去”改为“在乡下”,已失却了原文的灵动;又添上一个“有”字,视角迥异——这些人好像突然冒出,破坏了原文和谐的画面。

本来先看到“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然后看到“地里工作的农夫”在“人”与“农夫”之间用“还有”连起来的,是一种顺连的关系。若改为“地里还有”,岂不是把“撑伞的人”也归到“地里”去了吗? 显然是极其荒谬的。

“农夫”一词在30年代的作品里也是常见的,这儿用得很贴切,且有时代气息。“披着蓑、戴着笠的”原是刻划“农夫”的形象,为一“的字结构”,作“农夫”的同位语;删去“的”字,则为“农夫”的谓语,这不仅仅是句式的变换,而且失掉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

在讲授我的观点的时候,我的学生还突发奇想:那时候农民比较穷,原文写“披着蓑、戴着笠的”是说有的农民披着蓑,有的农民戴着笠,只有条件比较好的才能披着蓑戴着笠,我不由得惊讶学生的想象力。

《看云识天气》一文几经改动,在我看来依然是废话连篇,索然无味!按编者说明文力求语言的准确,所以常常用“往往”、“常常”的荒谬逻辑,我看可以改的地方还真不少,如文中的“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

www.nx899.com

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就应该改成“云就往往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常常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绿色蝈蝈》一文的失败不在于编者们删除了文章最后一段关于蝈蝈交配的文字,也不在于编者们对个别字句的删改,而在于愚蠢的他们根本没有搞清楚“绿色蝈蝈”为何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删改与谬误举隅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