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删改与谬误举隅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删改与谬误举隅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582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这一段话的改动其实很微小,编者们只是加了一个“每”,强调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才能。中国有句古语叫“人贵有自知之明”,文革期间也有一句流行的口号叫“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我想,居里夫人的成功不是坚信自己对于"每一件"都有天赋的才能,而是找准了自己对于“一件”事情一一放射性元素研究一一具有天赋的才能!

天于朱自清的《春》一文,我可能要多谈一点。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朱自清的大名和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了。

大约是五年级的暑假,母亲拿出一份八十年代的钢笔字贴让我练字,字帖中就有朱自清的小传和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那时的我刚刚步入青春期,读书时和王朔那小子一样,专拣“黄”的地方看,一眼就看到了令我怦然心跳的句子,朱自清竟然形容荷花为“刚出浴的美人”。后来,到了高中,在课本上读《荷塘月色》,奇怪的是课文居然删去了这个我以为妙绝的比喻,并且没有加上任何说明,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的课文是要经过阉割的!

再后来,我鬼使神差地上了中文系,毕业时又别无选择地成了一名初中教师。等到讲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的时候,我几乎肯定教材上的这篇也是篡改过后的产品。凭着大学“文献学”课堂上几丝关于校勘的模糊记忆,我开始在浩瀚的资料中收集《春》的版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超星数字图书馆找到了一本朱自清的作品集(朱乔森编《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北京第l版),其中收录的《春》与课文出入较大。再后来,我在1988年第5期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找到了一篇朱金顺先生的文章——《关于〈春〉的版本》,先生的文章严密地论证了:“这书中(指《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一书)收人的《春》,使用的是作者的原文,没有改动过文字。据我所见,解放以来国内所印的《春》,只有它是原文,这是弥足珍贵的。我说这篇《春》的文字为原文,是有充足依据的。……”

www.nx899.com

结合先生的校勘,我又详细比较了原文与课文的差异。(确切改动请参见拙作《还〈春〉本来的面目》,(《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19期)

在一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中,如此的任意改窜,而且未加任何说明,这种行径是极其恶劣的。特别是诸如“花丛”、“农夫”、“草屋”等的篡改,已足以让这篇《春》失去朱自清散文的个性和文学创作的时代印记。

我觉得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向我的学生详细分析这些愚蠢的篡改!

[原文]水长起来了

[改句]水涨起来了

若让如今的小学生来修改病句,怕也会做如此的改动。中国文字所特有的语言魅力,早就被一些外文语法的条条框框所破坏殆尽。按所谓的现代汉语法看,似乎“水涨”不错,因为“涨”意味着水位升高。可是,当你完整地读一读原文第一、二自然段时,就会有所感悟:“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原来这五个短句全是用的拟人手法,“长”是人格化,而“涨”只不过是写实而已。“涨”虽符合现代汉 语法,但它却破坏了排比的几个短句在修辞手法上的一致性,所以修改的“涨”较之原文的“长”逊色多了。

[原文]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改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删改与谬误举隅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