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处理教材:教学的起点

独立处理教材:教学的起点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796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色鹿》。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九色鹿的语段,谈谈通过这些语段,自己对九色鹿的认识。第二、四自然段中写九色 鹿的话,是表现它能够救人于危难,见义勇为,不求别人回报。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到 从九色鹿在国王面前斥责调达的话中,你又能读出什么时(九色鹿斥责调达的话"睡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处,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在一起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学生纷纷回答那是九色鹿对调达背信弃义行为的斥责。但此时教师并不满意,可又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启发学生,只是不断地重复刚才的问题,眼睛中充满期待,不断搜寻着能够回答出问题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沉默之后,教师沉不住气了,叫了几个平时表现最出色的学生,可大多支支吾吾,仍是回答不出。没有办法,教师只能自我圆场"看样子这个问题有些难度,还是老师亲自出马吧。这一段话不仅能看出九色鹿对调达的斥责,更能看出九色鹿很聪明。"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这句话明显的是九色鹿对调达的斥责,怎么能看出九色鹿的聪明呢?"这还真的难住了这位老师,他在短暂的疑惑后马上露出难堪的微笑"这个问题,我们下课之后再研究,好吗?"在课后的教研活动中,我询问这位教师,从九色鹿在国王面前斥责调达的话中,你是怎么看出九色鹿很聪明的?这位教师说"教参和备课用的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总不会有错吧。"我继续追问"我的意思是说,你如何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九色鹿的聪明?"他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也不知道。我说"你如果把这两句话调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肯定就会发现什么。"(调换位置后的句子"睡下,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在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处,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同时我提醒他:九色鹿斥责调达时面对的是国王,而国王是一个国家权利和法律的象征。这时这位教师突然明白了,说"课文中九色鹿先是斥责调达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然后才去指责国王与这种小人为伍,而被天下人耻笑。如果调换位置,九色鹿先 去指责国王然后再去斥责调达,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国王为一国之君,神圣不可侵犯。他 龙颜大怒,九色鹿必然会受到伤害。而先斥责调达就意味着他先是被调达迷惑,而后才会与小人为伍,情有可原。九色鹿真是非常聪明,充满智慧。"我笑着说:你现在明白教参上为什么说九色鹿聪明了吧,教材需要自己独立处理。他使劲地点了点头。

钱梦龙老师说过"一个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就是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教师只是读教参,是万万不能叫独立处理教材的。独立处理教材不仅是语文教师成熟的标志,还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成功的开始。

为什么说独立处理教材是教学的起点呢?因为教材本身是沉默的,教师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划者。教师的引导必须顺着文本的意向性展开,进行主题追问与想象,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心情,感受其中的生命意识,恰如其意皆出我口,皆出我心。但学生由于自身年龄、阅读水平的限制,他们在阅读时往往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出发,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读不出多少新意,或者说理解不了文本具有的独特含义。假如教师在课前没有对要引导学生阅读的文本融入自己的感受、认识,没有将自己的经历、认识的独特视角读出来,如临其境,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情绪的感染,使自己的理解与学生在同一个水平上,反而拘泥于教参,把时间大多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无异于杀鸡取卵、舍本求末。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如守株待兔,等着学生把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说出。当说出的答案与教参上一致时,师生双方都会万事大吉。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生学完《江雪》之后,对诗人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孤独、寂寞上。如果仅仅领悟到这里,显然有些浅尝辄止,不够深入。这首诗在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同时,还表达了柳宗元此时非常希望皇帝重新启用自己的愿望。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李白、杜甫、苏轼,无不如此。所以,诗人在冰冷的江面上,不单单是孤独的垂钓,他还在钓希望,钓重新被皇帝启用,重新人朝为官的希望。假如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到此,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方能落到实处。独立处理教材,才能真的成为教学的起点!

独立处理教材,作为教学的起点,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这个标准是什么?第一条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比如处理第二学段的教材,需要尊重的一条重要目标就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课文中能反映主题,概括主要内容、暗示课文的思路、标示内部关系,对课文表达至关重要的词句。关键 词句有哪些作用?苏教版小学教材培训部主任、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作了精辟的概括:反映课文主题、凸显人物性格、提示内部联系、浓缩哲理深情、表达准确生动、表明观点态度。

比如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这是一首新诗。新诗教材的处理,特别要注意相似句子的重复出现。这首诗中"走,我们一起去植树",一共出现了两次。它是少先队员植树前说的话,是课文的关键词句。这句话的反复出现,除了有助于产生有节奏的吟诵格调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一反映课文主题。"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第一次出现在第一节,表达的是孩子们植树时的愉悦。课文的插图中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课文中的"和熙、轻快、欢声笑语",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为什么这么愉悦、欢快,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童年伴随着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吗?这样的植树目的,这样的课文主题,就显得过于浅显、单薄了。第二次出现"走,我们一起去植树",是课文的结尾句。这一次出现,不仅仅是为了首尾呼应。诗人在这句话前,用了三个自然段的篇幅,写了树木是绿色工厂,树木可以绿化荒山。孩子们栽下的不仅仅是伴随着自己成长的树苗,栽下的还是绿色的希望,是若干年之后,使人类与地球上的生物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是人类与森林之间关系的密切。当学生读懂了这些,再去体会少先队员说"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的心情,就不单单是愉快、欣喜,它厚重多了,中间有沉甸甸的责任,有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课文的主题,在关键词句中得到了彰显。如果再细加引导、点拨,学生还可以体会到诗的情感发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一定的节奏进行的。

[1] [2]  下一页

,独立处理教材:教学的起点

《独立处理教材:教学的起点》相关文章

tag: 教学  起点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