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书:批判与借鉴

教学参考书:批判与借鉴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108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语文教学进入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时期。各地课程改革最为显著的标志是使用了新课标语文教科书。但是,反观常规的课堂教学,新课标的思想、 理念的落实,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化,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却 少有根本的变化。语文脱离实际,远离生活,无视需求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语文教学 的应试模式依然广泛流行。笔者通过对常态语文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发 现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意愿不容乐观。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分依据教 科书,把课堂教学中的80%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复述课文内容,分析讲解一篇篇的文章,归纳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解决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上。根据教学参考书的编排结构模式和体例进行教学,所教内容80%又来源于教学参考书中的现成结论。而与此相应的是,又用80%的课外时间做各种各样的枯燥、乏味、重复而又刁钻的习题,然老师进行讲解和分析,以应付各级各类的考试和测验。一些教师脱离了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学,语文教学对教学参考书的依赖程度极其严重。教学参考书统治教学的状况,已经 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学参考书的内容、体例和结构也明显有违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其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角度雷同,模式呆板,分析解说千篇一律。无论是讲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无论是古代作品,还是现当代作品,其分析、解说、指导都一律遵循着"作家作品一时代背景一段落结构一主题中心一写作艺术一思考和练习解答一链接资料"的顺序,忽视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专题、单元、模块的课文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方法手段等,表面上看似乎多而全,实际上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参的这种范式,导致许多教师误以为语文课要讲透讲全,面面俱到,因而不分轻重主次,不看学习主体自身的知识背景、能力结构、学习特点,以为自己的责任尽到了,任务便完成了。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思路雷同,教学内容膨胀,语文教学变成了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学生缺 少读书的时间和体验感悟的机会,教学缺少个性化和多样性。

教参在内容上对于单篇课文的分析说明比较详尽,而对于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模块与学期、学年之间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发展的线索,语文素养积累的序列等关注不多,对综合运用认知策略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显得不够。教学参考书中罗列了许多名家对作品的理解分析,用成人的眼光和思考代替学生的对话、理解和赏析,注重对单篇文章的分析理解,而缺少对其进入教科书以后作为教材的功能变化及重新定位的思考。某些教学参考书沿袭了过去的套路,诸如“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中心突出、观点鲜明、材料丰富"的结论, 或者"文章以……为线索,表达了……思想,抒发了……感情"的归纳,或者"语言清新优美,含义丰富深刻"等概括,造成教师模式化、雷同化的教学思路。

2.重分析解剖,轻综合感知探究。教参对思想内容、主题旨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的条分缕析,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描写手法的讲解应有尽有,甚至对一句话、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分析解剖纤毫毕现,缺少感知体验、综合理解、全面探究的整体把握。教学参考书还重内容范畴的分析说明,忽视形式范畴的研究探讨。教科书中选用的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本身就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融合。教师是应抓住特色,既注重内容的学习,也注意形式研究,内容范畴更多的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属陈述性知识,而形式范畴是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属程序性知识。现行的许多教参却以思想内容、主题中心、人物性格形象等的分析说明为主,对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的好处、效果等却忽视了。

3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静态的结论,轻问题解决的过程研究。教参对有关课文的作者、生平、文体常识、时代背景、前因后果、典故引用等交代得具体而全面,一些静态的语言修辞等知识说得细致详尽;对说明文的结构、顺序、方法等结构性知识概括得比较全面,而对于阅读的能力、水平、方法、情感培养等则重视不够,例如如何理解词语和句子的 意义,如何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如何分析、归纳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结构层次、表现形式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如何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如何培养探究作品深层次的题旨‘要义的能力,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力,如何培养语感和语文素养等,这些较高能力层级的开发培养,在教参中则注意不够。

4.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指导。语文教科书以单篇或专题的组合为形式,而教参研究的对象一是课事,二是教法,很少甚至基本上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或途径,如预习(课前/课内)、寻思质疑、边听边想、做笔记、复习、完成作业、矫正反馈、课外阅读等,基本上没有涉足。对于阅读各类不同文体的课文,对于写作不同体载的文章,对于观察、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缺少具体有效的指导。

[1] [2]  下一页

,教学参考书:批判与借鉴

《教学参考书:批判与借鉴》相关文章

tag: 教学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