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咏以倡之 涵濡以体之

讽咏以倡之 涵濡以体之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460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一、声响音律之美在文学中的独特地位

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艺术。它的审美性突出表现在语言、形象和内在的深层意蕴上。而语言之美包括语音(声响音律)之美、词法之美和辞格之美。尤其是声响音律之美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清沈德潜在中指出:

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处别传之外,一齐俱出。朱子曰:“讽咏以倡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之趣味。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也指出:

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情。普通人认为这要耳朵灵敏,因为声音要用耳朵听才生感觉。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耳朵固然要紧,但是还不如周身肌肉,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肌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舒缓,都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有毛病,我的周身肌肉都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厨子刮锅烟似的。我自己在作文时,如果碰到兴会,筋肉方面也仿佛在奏乐,在跑马,在荡舟,想停也停不住。如果兴意不佳,思路枯涩,这种内在筋肉节奏就不存在,尽管费力写,写出来的文章总是吱咯吱咯的,像没有调好的弦子。我因此深信声音节奏对文章是第一件要事。

文学之美,很大程度上源于语言之美,语言之美,很大程度上源于语音,源于声韵。正如沈德潜所说的“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朱光潜先生从创作与欣赏的角度用“第一件要事”阐述了声响音律在文学中的地位,姚姬传甚至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

汉语言的“最微妙的语音价值”是由节奏和音律的和谐变化来体现的。节奏源于声音在时间上延续状况。朱光潜说:“节奏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里所生的起伏。”音律源于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包括四声、双声、叠韵、叠字、平仄和押韵等。节奏侧重于长短的变化,音律侧重于高低、轻重的变化。节奏与音律的和谐组合,构成了汉语言文学的特殊之美。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和谐的组合,或整齐、或抑扬、或回环,不仅能创造诗一般的意境,有利于抒情,更微妙的是,汉语的声响韵律,可以用来象征某种言外之意。即“韵律象征着内容。如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开头四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现代语言学家赵元任认为,这四句诗如果用“官话”来读,押韵的“折”与“雪”、“来”与“开”并没有特别之处,但如果换用岑参的家乡方言常州话来读,“折”与“雪”是迫促的入声字,“来”与“开”是流畅的平声字。这种迫促与流畅的变化,从语音上暗示着天气的转变与分野,表明“韵律象征着内容”。

二、品味音律,解读文本

www.nx899.com

>著名的修辞学家陈望道认为,汉字的声响本身就具有一种形象表现力,他举例说:“‘滴’字的音,与雨下注阶的音相近,‘流’字的音,与急水下注的音相近,又如‘湫’字的音近于池水的声音,‘瀑’字的音近于瀑布的声音”之类。单个音节即是如此,那么在音节与音节的组合中所产生的节奏与韵律同样具有一种形象表现力。林语堂发现了汉语言的声响音律之美源于汉语言的单音节性。他说:

这种极端的单音节性造就了极为凝练的风格,在口语上很难模仿,因为那要冒不被理解的危险,但它却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美。于是我们有了每行七个章节的标准诗律,每一行即可包括英语白韵诗两行的内容,这种效果在英语或任何一种口语中都是绝难想象的。无论是在诗歌或是散文中,这种词语的凝练造就了一种特别的风格,其中每一个字、每个音节都经过反复斟酌,体现了最微妙的语音价值,且意味无穷。

所以,一个对语言的声响音律敏感度不强的人,是无法来领悟汉语言文学之美的,也就无法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如《再别康桥》的第一段: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四句诗,每字每词都极其平易浅显,不从音律上是无法无全领悟这诗的诗美的。诗节的节奏是3字——1字——2字——2字——1字——3字——1字——1字——3字——2字——2字——3字——2字。短短的二十六字,竟用了十二个停顿,造成节奏的舒缓。控制语调高低与轻重的是三个“轻轻的”,它们都是平声词,在舒缓之中,又透着轻盈、飘逸之气。整节诗,只有一个去声音节。使我们不敢,也无法用重语调去诵读。诗节长短的大致相同,“来”与“彩”的押韵使得全诗浑然一体。我们只能用一种舒缓而又轻微跳跃的语调去朗读这道诗,这种语调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缓步而来,留连徘徊于康桥之边,然后又飘然而去的情景。正如老舍所说的,最美的思想感情只有用最美的语言来表现。而这首诗的美就在于音律。

[1] [2] [3]  下一页

,讽咏以倡之 涵濡以体之

《讽咏以倡之 涵濡以体之》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