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咏以倡之 涵濡以体之

讽咏以倡之 涵濡以体之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460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诗歌如此,散文小说也一样。有人认为,诗歌讲究音律,散文则不然。这话不对,从古到今,杰出的小说散文家都极其注重音律之美。朱熹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从古人声响处学”。有的小说家还提出了以“小说节奏”去替代“小说结构”的概念。如汪曾祺说:“中国过去讲‘文气’很有道理。什么是‘文气’?我以为是内在的节奏。”这足见声响音律在散文小说中的地位。如《受戒》中的一段: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的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的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段文字不足100字,却有17个停顿:6字——6字——4字——3字——4字——5字——8字——3字——9字——3字——3字——4字——3字——11字——6字——4字——7字。其中6字以上的停顿句只有4个,以3字、4字句为主,时多时少,长短参差,散中有整,表明叙述时快时慢,念起来产生长短句之回环与婉转的节奏。在韵律上,有叠声词,重叠词。就是这样的节奏与音律,把人不知不觉地引入了清新明丽的江南山水之中。

三、文学教学中的缺陷

首先,目的上的误区

从上面的分析,足可以看出声响音律在文学中的独特地位了。但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往往有“思想大于形式”的缺陷,即侧重于于文章的思想主题与人物性格的分析,而忽视对语言之美的品味,尤其是对声响音律之美的品味。清姚鼐在《古文辞类篡》中道:

凡文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而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也。

姚鼐的这段话主要是分析文学文本的层面的,所说的“神、理、气、味”也就是文学文本的内在意义层次;“格,律、声、色”也就是外在的语言层面,“格、律、声”则是语音层面,也就是语言的声响音律。但也道出了文学欣赏一般过程,即通过外在的语言层面去领悟内在的思想意蕴层面。而我们的文学教学也正是遵循这种文学欣赏的一般过程。“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而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也”。其实这种轻“言”重“意”观念并不是姚鼐始创的

www.nx899.com

。远在战国,庄子就提出“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还有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学工具论等等。即便是在当代,还有人大谈语文的工具性。轻“言”重“意”和工具论最终导致:语言教学只是一种中介,其作用只是通过它去获得文本中的思想意义而已。诵读也只是作为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的一个基础环节而已。那么,语音教学只是属于识字教学的内容了。通过语音教学使学生识得字,成了语音教学的唯一目的。也就自然不会有人去重视语言的声响音律之美了。这就是其一,是目的上的误区。                              

其次,是诵读方法上的误区

如齐读,从表面来看,齐读时节奏整齐、声音响亮,课堂很有生气。但是,文学是最具个人性的东西,对一个文学文本的解读与理解也是最具个人性的,“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由于体验、个性、气质等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语音的物理属性等等方面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在诵读时对节奏、语调的处理也就不同。对于同一个文学文本,几十张不同的嘴用相同的节奏和语调来诵读,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最后,片面地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去诵读,以意义来决定节奏的划分

语调的高低轻重而不是从声响音律之美的角度去决定节奏的划分与语调高低轻重。例如杜甫《秋兴》中的“江间波浪兼天涌”一句,从意义上,节奏划分应是“江间——波浪——兼天涌”,一句三顿。然而这样就显得顿得过于突然,缺少起伏;如果从声律效果的角度来划分,还不如“江间——波浪——兼天——涌”,这样,前三个都是两字一顿,显得间隔均衡,最后的一字顿表示一种结束,从而形成起伏均衡而结束有力的鲜明的节奏感。沈德潜所说的“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就是从声响音律的角度来理解节奏的划分和语调的高低的。所以,要训练学生对声响音律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就必须摆正诵读目的,以音(声响音律)为本选择恰当的诵读方法。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我们古代,我们的识字教学是通过阅读韵文来完成的,《三字经》《百家姓》等等就是把一个个文字用韵文的形式连缀在一起的,这其中就有对学生进行声响音律之美的潜移默化的功效。

四、加强学生对声响音律敏感度的训练

培养学生感受声响音律之美能力的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那就是读。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的“美读”的概念,很形象地说明了诵读审美性。一方面,诵读时,就着文字的音律节拍而吟咏,这本身就是享受着“美”的一种行为;另一方面,在享受着“美”的同时,又能提高对声响音律之美的感受能力。当然,开始时,学生不可能有着很高的诵读素质,放任自流,学生就有可能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的引导方向主要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讽咏以倡之 涵濡以体之

《讽咏以倡之 涵濡以体之》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