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
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
新课标具有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从语文教育对人的精神的塑造来说是不容置疑的。但“任何一种新的理念,都是对旧的理念的一种变革。最为关键的是,不单是我们变革人家,而且是对我们自己也要变革,变革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路子。这对于许多人,包括我们自己,肯定不是没有痛苦的”[1],孙绍振先生的这番话是中听也是极其中肯的。虽然语文教育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探索后,终于在课标中明确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力图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平等对话,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的一些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还很难调和,因而人文教育的顺利实施和人文教育价值的真正实现操作起来还会有很大困难。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追问:一、我们凭什么说理解了“人文性”?二、凭什么说我们能够实践“人文性”?并对这两个问题做些探讨。
一、我们凭什么说理解了“人文性”?
1、导向何方?——寻求为生活的语文
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的一生,是充实的、幸福的,也是大家所追求的。在这里,生活并不是生理学上的意义,而是指生命或精神有目的的创造。在生活中,个体形成了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创造了价值,形成了人际关系和内在精神。而维系人和世界关系的就是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语)。
下面是北京101中学的学生唐磬写给现国务委员、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信中的一段话:“奴隶般的学习使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太脆弱,一触即发。我们学会的不是面对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在教育的恐惧下,我们麻木了,对周围的事物和人冷漠,不尊重别人甚至他们的生命。对于真、善、美,我们甚至没有基本的认识。而如果基本的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都没有,我们上美术课、语文课乃至政治课,根本就是形式。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成了纸上谈兵。”[2] P326学生对语文课的缺失的认识让我们为师的汗颜。在杨东平先生提供的一份“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国民的价值观与其它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视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对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它国家。[2] P353这些再次表明素以重视道德、礼貌、人伦关系著称的中国传统文明,经过长期的流失和演变,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育自然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
正是基于以上的事实,许多有识之士借“语文”为切入点,参与反思当代匮乏人文精神、文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原因,以期从根本上着手疗救。“因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3]教育成就的是人的精神的转变,正如柏拉图所谓的“心灵导向”。钱理群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他认为语文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能够起到几乎决定性的作用。孩子在未接受语文教育之前,他是个自然的人,在语文课堂上,他学会识字、读书,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民族传统文明、人类文明的成果渗透到孩子的精神之中,他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另一方面,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学会了写文章和说话,可以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他从个体的人变成了社会的人。[4]语文教育的意义由此可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人”处于历史时间中,他的可塑性处于变化之中,他的生活本身在流动着,经验也在变化,因此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的发展,深入人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流动的生活中,真正地培育人的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教育。
2、以何为导引?——洞开语文的意义世界
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之中,而在单一工具性主宰语文教学的日子里,语文教学被喻为“带着脚镣的舞蹈”,其中的尴尬我想大家都深得其中三昧。我们曾狭隘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于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这门工具。语文课堂也就变成了训练场,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和学生都深陷其中而苦不堪言,语文教学远离了生活,遮蔽了语言的意义空间。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和语言学理论的引入,使我们在传统的语言学基础上更清晰地看到了那一片桃花盛开的天地。“语言从我们生命伊始,意识以来,就围绕着我们,它与我们的智力发展的每一步紧依为伴。语言犹如我们思想和情感,知觉和概念得以生存的精神空气。在此之外,我们就不能呼吸。”[5]语言是我们遭际世界的方式,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语言,并且以语言去观察世界,去“说”世界,我们才理解了世界,才建立了这样的世界。
因此,我们坚定了我们的理解,语文学习除了掌握语文工具外,还要通过语言提升人的精神和生命价值,在人的语言化的过程中,建构和扩展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空间。而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正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的经典非但没能实现这一目标,反而被人认为是误尽苍生,这实在令人痛心。无须回避,的确我们是看到了我们的学生因为语文课而厌恶了语文,我们在对经典的解读中扼杀了经典。过去单一的语文阅读理念,使语文沦为了政治的工具,一直处在前苏联模式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语境中不可自拔,形成了以形象性、典型性、真实性为主题的概念体系,构建了社会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解读模式,玛蒂尔德是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祥林嫂那是旧社会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形象,如此不一而足,标签式的结论又如何来培育人的精神和提高审美能力。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文本的丰富性,我们跪倒在教参前失去自我。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在获得真正的认识之前,人们必然会在已知的错误认识中徘徊。”今天新课标的实施,1990年以来建构主义成为主导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在继承传统文论基础上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等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应用,运用一整套新的解析机制来取代那一个配套工程所宣扬的观念,让文学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如《读书》编辑所期盼的“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就是文学仍然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是文学家、文人的专利,而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韩少功谈到文学怎样教的问题,这当然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但眼前就有的例子是,历史上几千年来诗歌一直就是教育最基本的内容,而且慢慢地就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今后,这样的文学教育是不是还成为可能?”
,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 ·上一篇:让考试富有人情味
- ·下一篇:对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思考
《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相关文章
- › 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