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

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809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6]

二、凭什么说我们能够实践“人文性”?

    这种忧虑是很严峻的。“现在看来,课本和考试的改革当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但是,还不是最难办的,最令人忧虑的是教师。因为要改革课本和考试所涉及的人员毕竟是比较少的。竞争的淘汰性只威胁到在语文学科中的部分人士。最严峻的后果是淘汰了一茬人马而已。但是教师队伍却是相当庞大的,绝对不可能采取粗暴淘汰的方法。只能采取普遍提高的战略。”(9)对处于一线的我们来说,除了行动别无选择。笔者试图从教和学理念以及行为的人性化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1、教学理念和行为的人性化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求我们转变语文教学的哲学理念。反思工具论语文教学观,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政治工具论还是语言工具论,在哲学上都属于认识论或机械认识论。这种后果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把人“物化”和“工具化”,势必把人及人的一切当作物来剖析,不会对人的问题进行直观的把握,必然会把人之为人最重要的精神性的特征丢弃掉。这显然无法适应新课标人文性的要求。人存在于这个人文世界中,这种存在按海德格尔所言,并不是一物存在于另一物之中,不是空间意义上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重心应在于人及其意义。伏尔泰有句名言“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基础解释学、伽达默尔对语言的理解都可以用来夯实我们的哲学根基。同时要彻底转变我们的阅读教学理念,本文在前文已提到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我们不能再漠视。关于这一点,不少同行都有精辟的论述,在这里不再赘述。我们只想强调一点,即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建立与学生的平等意识,才能把适应当今时代的审美理念传播给学生,才能真正打开语文的意义世界。就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文章为例,如摈弃了政治工具论,从“人学”的角度去阐释,那么在祥林嫂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药》的解读内容也会更为丰厚。孙绍振先生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一书中有诸多精彩的阐述,可资借鉴。

2、用人性化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

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构成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学习上的成功与愉快,标志着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其一生的成长。郎格郎早就指出:“倘若我们把愉快想象成一种存在的方式,那么,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愉快。”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比较普遍的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同时,我们又认为,没有不渗透学习方法的教学,而在实现养成学生终身学习这一目标上,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和语文学科相比,这一点钱理群教授在多篇文章中都曾有提及。如果我们真正明确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在语文学习中尊重学生的理

www.nx899.com

解尤为重要。学习只是一种方式,而通过理解,使知识成为学生精神发展的食粮,才是学习的目的。只有尊重了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思想火花才能绽放出来,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孙绍振  南方日报出版社 P10

[2]《2001-2002人文备忘录》光明日报出版社

[3]《人的问题》杜威著傅统先 邱椿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P155

[4]《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28

[5]《语言与神话》卡西尔著于晓等译 三联书店 P127

[6]《读书》2004年第一期三联书店 P36

 

上一页  [1] [2] 

,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

《试论精神底子的语文化》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