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
《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清末王闿运誉之为“孤篇横绝”。此诗的语词、音韵、结构、意境,无一不透着美,它已经成为美的化身,被
以圆为美是华夏民族最为古老的哲学、美学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圆”作为一个文化原型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构成史上由来已久。远古时期,原始初民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日出日落、昼夜交替、春往秋复,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天圆地方”的不二信念。如《吕氏春秋》中就有“天道圆,地道方”的记载。先秦哲人们首先从理性上认识并提出了这一哲学、美学思想。《易传》已开始用圆表示变易运动。《系辞传上》:“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韩康伯释云“圆者,云而不穷。”其太极图就是最好的说明。老子也提出“周行而不殆”的循环变动的哲学思想,其《道德经》则是以圆为循环体系,九九八十一章是章章勾连,推衍象征“道”的生生不息、周行不止。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与冲淡中和之美也都暗合着这一美学思想。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圆美”这一古老的美学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最终成为对我国艺术影响最大的、最具民族特性的美学思想。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几位著名的文论家的论述中也可见一斑。刘勰既是僧人又深受《周易》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在《文心雕龙》里提出了"思转自圆""骨采未圆""理圆事密""触物圆览"和"首尾圆合,条贯统序"等美学原则,全书用"圆"字达17处之多。诗僧皎然论述了诗歌事理无碍的圆融之美。严羽更是以禅论诗,提出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说,即圆融之美。此后,历代的文论、书论、画论以及音乐理论里都继承和发展了以圆为美的美学思想。“圆润”“圆融”“圆转”“圆熟”“圆通”“"圆备”“圆畅”等词语在我国艺术理论中屡见不鲜。可以说,"圆美"的美学思想已经渗透在艺术文本和艺术创作的各个层面,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家的共同追求。
一、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
"圆美"相对于西方的壮美而言,是一种和谐之美,是一种完满统一、虚实相融、循环变化之美。《春江花月夜》是怎样体现这一美学思想的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诗歌音韵节奏上的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抒情结构上的流动变化的圆转之美、审美意蕴上的含蓄不尽的圆融之美。
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首先体现在诗歌的节奏上。所谓节奏,就是合乎规律的重复。春秋代序,昼夜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都可以形成节奏。语言也可以形成自己的节奏。这首诗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婉转、圆润流丽,并且与诗情、诗意同步搏动,相得益彰。
节奏的变化首先体现在诗歌的押韵上。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全诗三十六句九换韵,而且诗句极为整齐,每节四句,每句七字三顿,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又有规律。这种节奏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串起来,从而形成朗朗上口、回环往复、和谐悦耳的音律美。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有规律的抑扬变化,使音调和谐优美。这首诗共九节,每节四句,第一节押平声韵,第二三节押仄声韵,第四五六七八节押平声韵,第九节押仄声韵。每节第三句押的韵和整节相反(只有第二节是第二句押的韵和整节相反,"似"是仄声),忽而平声转仄,忽而仄又转平,高低相间,一唱三叹。《文心雕龙· 声律篇》有"同声相应''''异音相从"之说,"同声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抑与扬有规律地交替重复,形成和谐的音调,使诗歌清新婉转,韵味十足。
- ·上一篇:《断章》意象解读
- ·下一篇:宁可朴实无华,也不华而不实
《《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相关文章
- › 《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
tag: 艺术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