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朴实无华,也不华而不实
宁可朴实无华,也不华而不实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对“有文采”的表述有重大修改:将原来的“用词生动”改为“用词贴切”。鼓励写作中用词有华丽倾向的考生发挥其个性特长,用词更生动一些,原本也是正确的,为什么要改为“用词贴切”呢?
原来的考试大纲写作发展等级中共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项,而有文采一项最容易达到。不就是用词生动一些、句式灵活一些、多用一些修辞手法吗?于是考场作文中套用现成排比、对偶句者比比皆是。什么“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想要成功吗?你就得如何如何”(这"如何如何"是考什么写什么,考"诚信"就写"诚信",考"创新"就写"创新")。什么"鲲鹏展翅,直上蓝天,鲤鱼腾跃,直上龙门,你想超越自我吗?你就得如何如何"(还是考什么写什么)。花哨吗?相当花哨。贴切吗?一点儿也不贴切。银样镴枪头,非驴非马。
考场作文中古诗文套用也泛滥成灾。写"雨燕减肥",2006年江西一考生写道“我长肥了,我郁闷呀,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父亲见我这么肥,他发愁了,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母亲见我这么肥,也发愁了,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看了这类文章,笔者纳闷了,我们怎么速成出这么多掉书袋的来了?一次偶然机会,笔者翻到一本《考场作文连珠妙语大全》才恍然大悟。书中分明写道“表达郁闷的心情,可以引用以下诗句……”
信手拈来的几个例子,已经可见一斑。应试教育就是这样,你想打瞌睡,就有人递枕头。有鉴于此,当笔者看到今年考试大纲将"用词生动"改为"用词贴切"时,拍案叫绝。
然而,业已形成的考场作文的浮华之风,不是一纸文件就能马上遏止的。考试大纲的导向作用固然重要,但执行起来还要靠广大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观念上的廓清,便成了当务之急。
一曰:华丽比朴实更高明。这些年报刊上的高考满分作文,大多用词华丽。由此可见,喜爱华丽文章的阅卷老师占绝大多数。这除了个人喜好的原因外,可能与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有关。客厅要富丽堂皇,住宅要欧洲风情……其实华丽与朴实是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并无高下之分。
二曰:中小学生“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文以载道”“形式为内容服务”等是对成人写作的要求,对中小学生来说写作形式是第一位的。这种观念显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人们为什么要写作,无非是要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所明之理服人,所蓄之情感人。一句话,是因为自己有东西要表达,要一吐为快,才我手写我心的。学生写作也应如此,“写什么”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怎么写”。就为了嵌入那几个好词好句,不问内容是否需要,生拉硬拽,生吞活剥,那只能以辞害意,怎么可能准确、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写作语言的标准是准确、鲜明、生动,这是对成人写作的要求,也是对中小学生写作的要求。所不同的是对中小学生的要求是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为了帮助初学写作的学生突破"开口关""下笔关",对其用错词语,不求全责备,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又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能滥加表扬。须知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标准,是有序的。用词生动,必须以用词准确、鲜明为前提。从这个意义来看,笔者认为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
-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
- ·下一篇:古代小说叙事中的第一人称缺失
《宁可朴实无华,也不华而不实》相关文章
- › 宁可朴实无华,也不华而不实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宁可朴实无华,也不华而不实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