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试卷点评(上)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试卷点评(上)
【题目】
很久以前,有三个探险家结伴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寻宝。经过数天的探访,终于寻得19件宝物。按照出力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三个探险家约定分别按占总件数的1/2、1/4、1/5的比例来分配这19件宝物。
但无论他们怎样演算,就是不能按比例分配。就在他们愁眉不展之际,一位白发飘逸的长者路经此地,他了解到分宝物的难处后说:“这有何难?我借一件宝物给你们,待你们分好宝物后,再把我借给你们的宝物还我就是了。”以20件宝物作总数,三人很快就按10件、5件、4件的份额分配完毕,还剩一件交还长者。
材料中所讲的故事会使我们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借”。请以“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点评】
这个“借”字,含义颇丰。可以作“借得”,也可以作“借给”;有物态的实借,也有思想精神的虚借,生活中确有各种各样的“借”。因此,这个话题对中学生来说,切合实际,题意明确,审题不会有什么难度,在选材、立意、角度诸方面,具有自出心裁的灵活性,学生应该有话可说。
自从用话题作为应试作文题以来,话题作文以一段具体材料导引正题为常见的命题形式。这也产生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那就是材料的作用被淡化,材料的导引是否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即以本题而论,如果舍弃三人分宝这个故事,直接单纯地“以‘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不可以呢?它与提供材料后再点出话题,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话题的含义比较复杂深奥,或具有某种特指性,用一些具体材料点拨,引发考生思考,也是必要的;如果以一个词作话题,这个词的含义已很明确,又不具有命题的专指性,那么这个供料话题与直接给题目或者单纯给话题,只是形式的变化,而没有本质的不同。这样,删去导引材料似也无妨。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 ·上一篇:评论:高考之痛?教育之病(上)
- ·下一篇: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试卷点评(下)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试卷点评(上)》相关文章
- ›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试卷点评(下)
- › 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试卷点评(上)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试卷点评(上)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