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回到文学现场
大学语文:回到文学现场
“当代大学生每天要看那么多书,其中一大部分——特别是那些高头讲章和层出不穷的理论——实在并不高明,而从人类伟大、丰富、敏感、美好的心灵产生的文学经典却常常遭到排挤,这真是不幸。我们三人不自量力,发愿要为大学生编一本《大学文学》,以抵抗那些不断向他们涌来的非文学的往往可以不读而竟然不得不读的东西。”
这是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三位著名学者提出以《大学文学》代替《大学语文》的理由和想法。由他们编撰的新读本《大学文学》已经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过程中,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三位学者明确对目前沿用多年的“大学语文”的概念表示质疑,并提出一个“取法乎上”的新理念——“大学文学”,强调让大学生直接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在这本书里:钱理群负责现代文学部分,李庆西负责古代文学部分,郜元宝负责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部分。
5月23日下午两点,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报》、《文汇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首届大学教育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在前一天晚上,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为什么会有“大学语文”?
在不同时期,在大学教书育人的钱理群、郜元宝面对中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学文学教养太过薄弱,目前的语文教育存在众多问题。
从编选者的角度来看,《大学文学》是作为《大学语文》的一种改良方案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大学语文”由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演变而来,现在台湾地区仍然沿袭“大一国文”的体制,但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差不多已经等同于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读本”,问题也很大,已经严重地名实不符了)。以往的“大一国文”乃是新文化运动的副产品,因为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古汉语的教学,同时又带来了白话文的流行,所以从高中到大学,就都有必要弥补文言文和增补白话文这两方面的需要,这才有“大一国文”的出现。当时一是着重文言文的根基教学,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白话文的规范,重点在前者。到此为止,该课程的设置,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立足于“语文”。
解放以后,由于“文白之争”尘埃落定,白话文的规范也渐趋稳定,单纯“语文”的训练慢慢就不能成为该门课程成立的理由了,所以后来的“大学语文”又经过多年的摸索,改进,企图超越单纯的语文教学,进一步包括文学、语言文字和文化三方面。其中着重于审美的欣赏和熏陶。古代文学和新文学之外,外国文学和当代文学也逐渐被引入。文化的内容也不断加强,意在开阔视野。惟“文言文”部分(其实在概念上已经逐渐演变为“古代文学”),仍然不得不保持“语文”方面的较大投入(通过细致确凿的“注释”)。这种调整和充实也符合解放前“国文”概念应有的内涵。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意义究竟为何,一直没有得到清楚的解答,因为有“中学语文”,就想当然地开设一门“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吗?
对汉语文来说,其重要元素基本上已经在“中学语文”中登场表演过了。既然这样,为什么大学还非要冒用“语文”的名义不可呢? “大学语文”课程理念如此含混不清,长期以来已经形同鸡肋,不同的编者和不同的讲授者只好戴着同一顶帽子,各显神通,各行其是,使得这门一开始就含混不清的课程更加混乱,以至名存实亡。
“无论从哪方面讲,在目前情形下,‘大学语文'在概念上都无法成立,这是我们推出这套‘大学文学'的主要理由,因为我们的‘文学教养'的概念摆脱了‘人文'和‘语文'的缠杂,独树一帜,另辟溪径。我们总的看法是,‘大学文学'有它自身的确定内容,虽然不能包办以往‘大学语文'和目前流行的“大学人文读本”的教学内容,但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有力地帮助大学生的语文训练和人文修养。这一点,迄今为止,被我们的大学教育严重忽略了。”
- ·上一篇: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
- ·下一篇:《阿房宫赋》备课参考
《大学语文:回到文学现场》相关文章
- › 大学语文:回到文学现场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学语文:回到文学现场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