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构想
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构想
恢复高考作为拨乱反正与发展我国教育的重大举措,其意义深远,其功绩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高考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高考改革的呼声与改革的尝试就一直不断。本文将对高考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进而提出新的构想。
一、关于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恢复高考的最初几年,广大青少年学生精神振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国教育开始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但随着高考的升温,竞争加剧,加之高中教学实行文理分班教学,因此,偏科现象日趋严重。为了纠正偏科现象,教育部于1983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基本教材命题,试行初、高中毕业会考”。1985年上海率先进行了会考与高考改革的实验,拉开了新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自此到1997年是高考改革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高中会考制度由点到面全面推行;高考科目作了削减——文科删去了地理,理科删去了生物、政治;实行保送生制度;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试点。改革的举措多,力度也不小,但效果差强人意。随着1997年“素质教育”高潮年的到来,批评高考制度弊端、强烈要求高考改革的呼声迅速高涨。199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大会期间,代表们围绕高考的争论十分激烈,有的代表强烈主张取消高考。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第二阶段的高考改革开始了。1999年广东开始了“3+X”高考科目改革试点,随后,“3+大综合”、“3+大综合+1”,“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等实验在各个省市陆续展开,高考科目改革再成热点。与此同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呼应,以突出考查能力为指向的高考内容改革也一年年逐步推进。然而这一系列新举措并未能有效地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2004年,在近年来轰轰烈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南京遭受高考深深刺痛之后,批评高考制度的浪潮再次掀起。一些名校校长感叹:素质教育走到了十字路口。教育专家朱永新疾呼:“如果高考再不改革我们的教育会出问题”!(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17日第6版)
以上回顾足以说明,20年来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验从未间断,但改革常常顾此失彼(如减轻学生负担,减少考试科目却忽视了偏科倾向的蔓延),改来改去又回到了起点(如实行保送生制度和会考制度)。简而言之,高考改革未能实现重大突破。从中,我们得到下述两点重要认识:
1.“高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有其长期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刘海峰教授在他的一系列论著中所坚持的这一基本观点已得到实践的证实。[1][2]研究表明,我国国情中至少有三个因素对高考制度和高考改革产生重要影响与制约作用:其一,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希望升大学的学生众多,而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匮乏,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其二,在我国教育领域,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体制的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的努力;其三,“中国社会重人情、关系与面子的传统文化”社会转型时期实用主义与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将长期存在。如果脱离国情,任何关于高考的美好理想都只是空想,任何高考改革的尝试都只能无功而返。
2.高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诸多矛盾。刘海峰教授分析了8种矛盾,如“统一考试与考查品行的矛盾”、“统一考试与选拔专才的矛盾”、“保持难度与减轻负担的矛盾”、“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的矛盾”、“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的矛盾”等等。[3][4]20年高考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就在于没有处理好这些矛盾,特别是没有始终抓住主要矛盾。那么,什么是高考中的主要矛盾呢?我们认为,公平、合理和简便、高效的矛盾就是高考中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第一,“公平、合理”是高考存在的依据,失去了公平、合理,高考就会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而“简便、高效”则是高考存在(实施)的重要条件,没有“简便、高效”,高考就难于操作,就费时、费力、劳民伤财。所以“公平、合理”与“简便、高效”是高考赖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两者又是相互矛盾的。要公平、合理地选拔大学新生,考核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包括学习进程、现实水平与发展潜力,一般素质与特殊才能等等。这显然与“简便、高效”相矛盾。第二,不难看出公平、合理和简便、高效的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还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如“统一考试与考查品行的矛盾”、“统一考试与选拔专才的矛盾”等等)的存在和发展。因篇幅所限,恕不详述。
二、关于高考科目改革的构想
高考改革20年的历程表明,科目改革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因为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人才选拔的标准,关系到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即关系到高考改革三个“有助于”(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有助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的指导思想能不能落实。恢复高考28年的历史证明,我国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造成了严重的偏科现象,致使不少学生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由于高考文理分科,所以高中一年级后,中学便按文理两类分班教学,高考不考的科目就不学或应付性地教学。造成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理科学生社会科学知识贫乏,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扭转这种不良倾向,广东、河南和辽宁三省相继进行了“3+文理大综合”的高考改革实验。但实验仅两三年时间,到2004年8、9月,河南、辽宁便相继叫停。其原因是“3+大综合”缺少必要的区分度,没有考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明显加重了学生负担(见《辽宁日报》2004年9月12日报道)。不言而喻,这是又一个没有抓住和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公平、合理和简便、高效的矛盾——的案例。
- ·上一篇:让高考科目设置实现“中国特色”
- ·下一篇:最新点评上海卷高考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构想》相关文章
- › 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构想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关于高考改革的新构想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