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科 举 制 度 看 今 天 的 高 考 制 度

从 科 举 制 度 看 今 天 的 高 考 制 度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380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治国之道,首在选才。封建社会中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与今天的高考制度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而且二者在精神实质、特点、功能、方式等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科举制度因其种种弊端已被历史所淘汰,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当今社会批评和争议的热门话

题,因此考察古代科举制,寻找历史之鉴,以改革和完善今天的高考制度,使其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比较

1.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其中又以科举制为中心环节。这就决定了科举制度首先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人才的一个手段,是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

育密不可分。但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科举制度选拔官员预备队伍的首要政治功能,必然对它自身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带来一些弊端。它使众多士子们终生埋没于书斋中,脚不出书斋,眼不离四书五经。更重要的是,它缺少对社会的关注,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更新考试内容,一直局限于儒家经典,命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制,以至明清两代的士子们在八股文的文字游戏中耗尽生命、精神和智慧,成为文人开拓视野、解放思想的绊脚石,并进一步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悲剧的文化内因。道光年间龚自珍在殿试中“ 历举时事,洋洋千余言,直言无隐,卒因楷法不中程而不列优等”,才使这位才子发出“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震聋发聩的呐喊。

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教育进行过程中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用来控制和保证高等学校招生质量和水平的宏观调控手段,又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中心环节。因此,高考是对中学阶段教育成果的一个检验,考试内容主要是中学阶段所开设课程的基础知识及综合运用,应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察。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一张试卷决定考生一生命运的强大功能,引起考生乃至学校对高考的超常关注,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考察、理解和运用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考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一张试卷也很难真实反映一个考生的真正学识和综合素质,常出现“ 高分低能”的现象,这就使高考择优录取的本质功能受到强烈质疑。

2.考试效果

www.nx899.com

科举制度的基本作法是“ 设立科目,以考试取士”,其精神实质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从不拘资历以才选人看,科举制度的实施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品德高尚、身体健康、出身清白的人都可以参加考试,使考试的对象逐渐面向全社会。在考试过程中为保证公平,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密封卷头、回避制度及严格的复试制度等。科举以机会均等的方式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可能性,抛开了血缘、门第、出身等先天因素,选拔大量的出身下层的优秀的知识分子充实官僚队伍,不断更新官僚队伍的成分结构,扩大统治基础。同时使具

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饱受儒家经史教育的官僚集团逐渐形成,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科举实施一千多年中,为国家选拔出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人才,有的还成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精英。

另一方面,由于科举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的政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官僚政治,形成一种读书、考试、做官的价值体系。宋真宗在《劝学文》中所宣称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车马多如簇”,就体现出科举与功名利禄的直接关系。使科举及第、入仕对人产生了极大的利益诱惑,使士子们出入科场锲而不舍。在士子们眼中,科举功名是世间一切,让他们魂牵梦绕,如醉如痴。但只有极少数人平步青云,大多数人在科举的“绞肉机”中苦苦挣扎,耗尽终生精力和智慧,成为百无一

[1] [2] [3]  下一页

,从 科 举 制 度 看 今 天 的 高 考 制 度

《从 科 举 制 度 看 今 天 的 高 考 制 度》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