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听听孩子们与大师的对话

儿童节——听听孩子们与大师的对话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701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对方:“挺夸张的,天上那是月亮吧?有星,有树什么的”

  研究者:“你能想象画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对方:“这我不知道”,(不好意思地)“我这人不懂艺术,要看看他的传记才能知道”

  

  我是在想,如果凡高在天有灵,听见一群遥隔着岁月、种族、知识领域的沟壑的幼小儿童,热烈诚挚地解读着他的手、他的心、他的境遇,或许他会于人世之间,感到最后的一点欣悦和慰籍。没有比得到一个孩子最真挚、最纯洁的理解和信赖更安慰和幸福的事了。人世间那样孤独的一颗魂灵,死后的殊荣只能益发显现世态的炎凉和沧桑。

  这样的例子可不在少数。同样是对凡高无所知晓,孩子却能以一颗敏锐、直接的心灵去拥抱,而我们却站在很远的地方伸头探脑。如果没有所谓专家的知识来支撑我们的自尊,我们是断断不敢说话的,有几个人能读凡高,是一件非常值得怀疑的事情。而一旦我们有了一点专家的眼光,我们必定趾高气扬、理直气壮地开始指点。是什么使我们胆怯?使我们既失去了对于艺术最原始最敏锐的感悟,又失去了上天赋予的本真的话语权?

www.nx899.com

  儿童天生是属于艺术的。注意过他们那最热诚的艺术活力了吗?他无穷无尽地创造着,单纯的旋律,复有表现力的色彩和线条,身体有节律的舞蹈。我看见过一个三岁的孩子,在激烈的爵士乐节奏中,抓着父亲的油画笔,异常兴奋地在一张两米见方的画布上狂欢,那豪放的线条和色块,看不出任何具像,莫名地散发着神奇的魅力,和大师的作品难分伯仲。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脆脆地告诉你,她喜欢面前这张画(齐白石),因为她喜欢黄瓜上的那朵小黄花。可是画家爷爷为什么要画一朵小黄花呢?她想想说,“因为那黄瓜才才摘下来呀,还带着露水呢!”而成人难以看懂的梦幻般的米罗,孩子们发疯地喜欢,他们看到了音乐会、美丽的星星、悠闲踱步的小鸟和欢腾的舞蹈;他们能读懂马蒂斯画中那树叶的忧愁无力,能为《拾穗者》那弯曲的侧影而悲伤,他们喜欢那个抱着婴儿的圣母,也因为蒙克的《呐喊》而无语沉默;卢梭的《丛林组画》,不知让他们编出了多少奇异的浪漫历险;甚至以冷抽象著名的蒙德里安,也让他们看见了跳闪的城市霓虹和“呆呆的安静”。还有一个小男孩,难以遏止住心里的欢喜,跑到作品边,找到色彩的深浅更替处,说那是音乐,还把他心里感觉到的旋律唱了出来。

  而让人欢喜的是看孩子争论。密莱的《盲女》就让两拨六岁的孩子争起来:

  “真好看!”

  “有什么好看的!是瞎子呀,什么都看不见,真可怜。”

  “是周围的景色好看!”

  “那又有什么用!”

  教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瞎子是看不见的,什么都是黑的。”

  说好看的孩子激动了,争着告诉另外的孩子:

  “我觉得她看见了——有金黄色的田野……”

  “小鸽子在她身体后面咕咕地叫,它心地很好,看见她是盲人,没有取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儿童节——听听孩子们与大师的对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