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反思
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反思
关于语文学习,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一直崇敬的伟人
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的文章?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次题为“我眼中的鲁迅”,学生发表了不少“高见”,但普遍的认识是:
——鲁迅太伟大了,伟大的让我们难以接近。
——鲁迅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我们感到异常陌生。
——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
而且,除了课文,绝大多数学生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
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鲁迅作品的价值勿庸置疑。但他的著作的读者却越来越缺少,甚至对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望而生畏。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虽然篇目有所不同,选用的鲁迅作品有一般在20篇左右,约占到讲读课文的10%。我们在教学中也总是吧鲁迅作为重点,但结果却不怎么样,反而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实在需要我们反思。
学生越来越疏远了鲁迅,有诸多原因,但从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实在也需要我们反思。
一、不要“神”的鲁迅
鲁迅时伟大的,但伟大不是难以亲近的同义词。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在中国就成一尊神——“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我知道鲁迅开始,实际上就有点“神”的味道,随着不断的学习,就愈加“神”了起来。鲁迅的每一句话虽然没说顶一万句,但总是名言。甚至在我读大学时,凡是鲁迅批评或批评过的人都时反动的,
我是喜欢鲁迅的,事实上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的教学,我有意无意间也在影响我的学生。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对教材、教参机械照搬,强行灌输的方,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题,初时的学生比较听话,我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但渐渐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到后来,他们可能就不听了。我一直在想,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问题是在我身上。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是接受一位神,神话的鲁迅只能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
周令飞说:“鲁迅不单是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人,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神是要供奉的,我们无法接近,而可亲可敬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心中。林肯的鼻子可以摸,如果我们也可以摸鲁迅的鼻子,那时的鲁迅就不会被疏远了。
《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反思》相关文章
- › 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反思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