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一,背景说明
《朝花夕拾》收录的是鲁迅写于1926年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成于这年的九月,是鲁迅刚到厦门大学教书的头一个月。1926——1927这两年,是鲁迅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鲁迅说的:
“到了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
从北京到了厦门,再到广东、上海。是鲁迅一生中最多变数的时期。这两年,他由政府官员转到大学教授,再到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自由写稿人。我们会发现,这是鲁迅由一个官僚土绅淡出的过程,也是鲁迅由这个社会的主流走向民间的过程。这种变化,促成了鲁迅思想的变化。比如,他一向服膺的进化论思想,在这个时期就彻底的崩毁了。对于他一直批判解剖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的思想,他却有了新的感想。这些也都在他这时的文章中体现了出来。
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对自然喜爱和对上学生活不满的描写,人们多认为文章是对旧式教育的批判,这也许只是皮相。事实上,这时鲁迅已经年过不惑,经历了无数的思想交锋,见过了众多的新旧学派。他自己的思想,正在蕴酿确证过程中。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来到辽远的厦门海边,使他有时间安静思考。在返观儿童时视为是痛苦的学塾生活时,他怀有一种相当温馨的眷念之情。同时,他在描写儿童旧事时,对于现代世界也在作着隐隐然的比较和批判。 经历这么多,其心情也和当初离开家乡到了南京就新学一样,充满了复杂的心理反映吧!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忆性的少年的成长故事。
二 文本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半写自己童年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后半写学塾中的上学生活
“我家的后园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未次的相见也已经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文章首先破题,从百草园讲起。这百草园虽然早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是以成年人的语气讲出百草园在作者记忆中的亲切感觉。
- ·上一篇: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 ·下一篇:《雷雨》的主人公是谁?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相关文章
- ›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