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135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一,背景说明

《朝花夕拾》收录的是鲁迅写于1926年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成于这年的九月,是鲁迅刚到厦门大学教书的头一个月。1926——1927这两年,是鲁迅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鲁迅说的:

“到了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从北京到了厦门,再到广东、上海。是鲁迅一生中最多变数的时期。这两年,他由政府官员转到大学教授,再到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自由写稿人。我们会发现,这是鲁迅由一个官僚土绅淡出的过程,也是鲁迅由这个社会的主流走向民间的过程。这种变化,促成了鲁迅思想的变化。比如,他一向服膺的进化论思想,在这个时期就彻底的崩毁了。对于他一直批判解剖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的思想,他却有了新的感想。这些也都在他这时的文章中体现了出来。

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对自然喜爱和对上学生活不满的描写,人们多认为文章是对旧式教育的批判,这也许只是皮相。事实上,这时鲁迅已经年过不惑,经历了无数的思想交锋,见过了众多的新旧学派。他自己的思想,正在蕴酿确证过程中。离开生活多年的北京,来到辽远的厦门海边,使他有时间安静思考。在返观儿童时视为是痛苦的学塾生活时,他怀有一种相当温馨的眷念之情。同时,他在描写儿童旧事时,对于现代世界也在作着隐隐然的比较和批判。 经历这么多,其心情也和当初离开家乡到了南京就新学一样,充满了复杂的心理反映吧!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忆性的少年的成长故事。

钱理群先生曾指出;鲁迅有意利用“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和设置“无知者”视点来写小说。如《示众》《孔已己》等运用不同的叙述角度的变化来造成作品的多义性 。同样,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也有许多篇幅利用了对立模式和儿童视角(无知者)来叙述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主要利用了儿童视角,叙述儿时学前自在的生活和上了私塾以后感到拘束的生活,在回忆往事时,既描写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又表达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情感思想的变化过程,而且还发表了对于当时社会和文明的看法。儿童的叙事是真实然而是无知的,而成年人的叙事是复杂多义的。成年人的行为,少年多不能判断真实与否;而少年的行为,成年人多是清楚其含义的。两种叙事方式是不同的,因年龄不同而产生了叙述真实程度的差异。这种儿童和成年人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反向差异,构成了本文文本意义上的冲突和张力。由于成人的角度和儿童的构成了一种反向意图的对照,从现象上看,是相互否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叙述称为反向叙述。

二 文本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半写自己童年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后半写学塾中的上学生活老师。在对自然和学塾场景描写以外,还写了三个不同身份的故乡人物。

“我家的后园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未次的相见也已经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文章首先破题,从百草园讲起。这百草园虽然早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是以成年人的语气讲出百草园在作者记忆中的亲切感觉。

[1] [2] [3]  下一页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相关文章

tag: 故事  儿童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