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接着的一大段描述一个生机盎然的百草园。鲁迅先用概括的方法写百草园的物什之多。他笔下的植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一层是静物描绘,以各种植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粗线条的描写。“不必说”三个字正说明这些物什是平常之物,有儿童式的夸张语气,也是引出下文精彩描述的伏笔。“也不必说”引出百草园里的动物,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简单地选取三种动物,各以其叫、伏、直窜的代表性动作来描写,说明这些动物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是多么地自由。这里虽然用的也是铺开的写法,但是鲁迅用得却很简明。“也不必说”也是欲扬先抑,为下文作铺设。鲁迅这廖廖几十个字,百草园里各物的形影声色便如活了一般。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能力。
接下来“单”字一转,引出园子的泥墙来写。不写园子而写墙,墙竟然也是能给孩子带来乐趣的场所,用的是烘托旁衬法。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既是拟人状物,又暗示出园子里既是各种小生物的天堂,也是孩子的乐园。从蜈蚣、斑蝥到何首乌、覆盆子,这里的动物植物都让孩子感到新鲜。单是泥墙就有如许的乐趣,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这百草园会给孩子们带来多少快乐了。
这一部分是描写儿童在自然中的乐趣,重在表述自然给孩子的启示和快乐。
这段中一句不大经意的话,为下一步进入人的教育作了一个铺垫: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这里,成人所说的话,引出了“我”的兴趣。我拔何首乌的经历,却让我对成人的教训产生了怀疑。成人的教诲和儿童自己的生活体验总是有着反向的结果。这是鲁迅这篇文章的基本框架。我们也知道,成人的教诲和我自己(儿童)的理解力之间总是有着差距,但是,这篇文章的许多地方讲的都是一个相同的经历模式:儿童从成年人那里接受教诲,按照教训到生活中去体验,结果却多是错误的。这是用反讽的方法说明成人在儿童教育上失败,是一种典型的反向叙述。这种叙述类似于一个证明的程序,
www.nx899.com其中包含着一些隐蔽的结论,即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成人也多是不可为师。
所以,在下面的段落里,鲁迅就谈到了成人教育儿童的方法在儿童中的反应,并引出长妈妈和闰土父亲等故乡人物,美女蛇故事和捕鸟的叙述则分别写出了乡下人迷信的思维和高超的捕食能力。重点虽然在写作者和他们之间的深厚的情感,照应的却是题目,“百草园”——乡间和自然。写的是自然中各种可爱的生物(包括愚昧的乡民),自然和儿童间温馨的亲和力。
在对百草园的回忆作了非常节制的叙述以后。鲁迅用了一种情境突转的手法,在这种对自然的叙述渐入佳境时,在情绪达到高潮时,引出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讲述他的学生生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作者先以儿童哀伤的语气发问,家里大人为什么送他入学。然后,连用三个“也许是”外加“…… 都无从知道”,来加强儿童对成年人意图的怀疑和不信任感。“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的语气是孩子式的,但是用了成人式的戏仿。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离开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而对书塾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的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就知道,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上一篇: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 ·下一篇:《雷雨》的主人公是谁?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相关文章
- ›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