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斟句酌再思考 以变应变巧应付──自行命题背景下高考作文题和应对策略的思考
字斟句酌再思考 以变应变巧应付──自行命题背景下高考作文题和应对策略的思考
一、解读考题:字斟句酌再思考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仍然是材料加话题,形式上没有任何创新。让考生们颇费心思的是作文题的内容和表述方式。
本次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来自浙江大学某研究课题的一则调查材料(作文题所引的材料来自4月11日的《钱江晚报》)。这部分材料的内容构成是:事实+看法→推论。调查得到的事实是:“某省公众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总体达标比例仅为7.5%,与该省的经济发展颇不相称。”这则“事实”的真实可信度如何,自有国人评断,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对这一事实的“看法”是:“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对“人文素养”作了简要阐述,值得注意的是“看法”的侧重点仅揭示了“人文素养”的意义,而不是阐发“人文素养”的内涵,以致许多考生在作文中大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没有对“人文素养与发展”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在“事实”和“看法”基础上得出一个推论:“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这个推论很容易导致考生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上兜圈子。
考题的第二部分是写作的要求。和其他话题作文一样,这一部分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但是,由于很少有学生能真正领会“人文素养”这一看似熟悉的词语,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学生认识上有难度,这使得这一话题在客观上因学生生活区域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不公平性。
从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的格式来看,这种作文题的“重心”在于以辩证眼光写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面对这样一个抽象空泛的话题,还要注重事理间辩证的内在关系的表述或阐发,这已经注定了这篇作文要写好有相当的难度。与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相比,今年作文题的难度不易察觉,最初的感觉是什么都可以写,却又觉得写什么都很难写好。这恐怕是连命题者最初都没有料想到的。
考题的第三部分是注意事项,共有五条,看起来够全够细,实际上却有些繁而杂。第一条前半句“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显得有些多余,除非这个考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话题作文;后半句“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是2003年全国卷的翻版(去年全国卷的提法是“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提法上较为幼稚。第二条是“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目拟”,从前面两部分提供的材料和对话题的要求以及第二部分的“推论”来看,“立意自定”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形同虚设了。第三条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把诗歌排除在应试作文样式之外有没有必要,恐怕值得讨论:考生如果在诗歌方面确实有才华,自然会征服阅卷者;考生如果想借诗歌这种样式投机取巧,那么我们要相信阅卷教师还是具备判别优劣的能力的;同时也要相信绝大部分考生不会随便拿高考赌一把。其实在第二部分中,已有“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像,抒发感情,等等”的详细交待,此处算是不厌其烦地重申。第四条“不少于800字”,这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从高考实际情况看,今年字数不足的作文明显增加。第五条是“不得抄袭”,这是不是一句废话?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什么时候允许抄袭过,反要在这么神圣严肃的考试中特别重申一下呢?
综观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其在命题上有三大特点。
1.“人文素养”是个“热”话题、“熟”话题。“大”话题。
“热”──“人文素养”在现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重大,涉及的领域极广,与各行各业紧密相关,是百谈不厌的热门话题;
“熟”──“人文素养”是人们谈论了多年的话题,也是今后要不断谈论下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 ·上一篇:走进高考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 ·下一篇:自主选拔才能实现大学使命
《字斟句酌再思考 以变应变巧应付──自行命题背景下高考作文题和应对策略的思考》相关文章
tag: 高考作文题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