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乘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连乘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12-20 17:26:02  浏览次数:584次  栏目:教师听课反思

《连乘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一、寻找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5人。
师:可以提什么问题?想好问题,然后列式计算。
(这环节我特别欣赏。他只给出图片,所需信息要学生自己提炼,并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提出问题;而一般老师是给出图片与信息,让学生提问。虽然特级老师只是稍做修改,但效果却好很多。这在后续学习中会得到体现。)
二、反馈展示,生生互动中掌握算法
1、生1:8×5=4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横着数有5人,再竖着数有8人,一共有40人。
师:5和8是他自己发现数出来的。
(这里就体现了没有给出信息的好处,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联的量,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装真正完整地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再解决,顶多算经历“一半”的过程。)
师:他想解决什么问题?
生:一个方阵有多少人。
生3:一个队伍有多少人。
师:数学里,这样的队伍叫一个方阵。横着叫行,竖着叫列。
接下去教学行和列的表达,并且把图片抽象,一排排的人变成抽象成一条条线。
(听课本没在身边,我凭印象记录。这里“行与列”的教学给我感觉是很细,老师讲解,学生模仿说,大概花了3分钟左右,我都来不及记录。当时我就纳闷:这里花费这么多时间的意图何在?一般就是对应图片介绍一下而已。但我想他这样反常的设计肯定有他的原因,只是我至今没有想明白。)
生2:5×8=40
40×3=120
讲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没有用文字给出信息的好处再次体现,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果老师给出文字信息,可能学生会受影响,只会提出一个二步解决的问题。)
2、方法多样化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列出计算,并且在图上圈出你第一步求的人数。
生1:3×5×8
讲解并课件演示后,师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8+5×8×2先算出两个方阵,再上一个方阵
生2:5×8÷2×6先算出半个方阵,有6个这样的半个方阵。
(后面两种方法好像是被老师逼出来的,虽然方法不一样,却是“自找麻烦“,意义何在?我猜老师是希望学生出来“竖着合并”的方法,但的确太难想了。别说学生,就是没教过这一谭的数学老师,都很难会想到。)最后老师自己出示这种方法,演示并讲解。
二、练习
1、做一做的“鸡蛋方阵”
这题做完较对而已。
2、跑步:我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A:400×7B:400×7×2C:400×2×7D:2×7×400
结果学生小部分选第一种,大部分选第三种;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才发现原来是多项选择。
(练习处理很好,第一题和例题相似,所有人人动笔练习并较对,落实连乘方法;而第2题设计成选择题,重点应该是发散学生思维,落实方法的多样性,相对用时较对。这样的练习设计目标有区别、形式多样、时间分配合理,值得学习。)
反思
1、一道例题老师足足花了30分钟左右,给人感觉这节课的任务是“讲清一道题目”。会不会老师讲得太多,而学生练习得太少?
2、他的课堂里学生始终很活跃,而不像有些老师,上到后面就没人举手了。原因是叶教师的设计总是抽象结合直观,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能听懂别人的发言。也就因为这个原因,他的课都是“就题讲题”,而没有特别深入挖掘,梳理出这三道题目的联系,建立一个模型。这让我也很困惑,到底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有些老师课备得很深,但学生却不领情,课堂越来越沉闷;有些老师课没有从数学上挖得那么深入,但学生却越来越积极。一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至今我没有自己的判断座标。,《连乘解决问题》听课反思

《《连乘解决问题》听课反思》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教师听课反思,教师听课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教师听课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