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后记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后记

12-20 17:26:02  浏览次数:985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那天,我讲的是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的中国》。课堂上,第一段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体会郑振铎所见、所闻、所想,抓住“倚”字让他们展开联想,反复朗读来体会离愁别绪。这下,孩子们渐渐来了情绪,一个个眼睛泛潮了。
下一步,我准备把他们弄“怒”,我心中暗自得意。
进入了第二段的学习。内容是: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的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国旗的,那时帝国主义的军舰!
我开始先请几位同学读,看来,孩子们还沉浸在依依不舍的离情中,声音低沉而缓慢,这正是我大展“导读”手段的时候了。我问学生:“此时此刻的作者,也就是你。你必须把自己当成作者才能感同身受。告别了亲友,你——乘船缓缓前行,或许此时你还沉浸在与亲人的离别情绪中,但——你看到了什么?”
“军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军舰是用来做什么的?”我点拨。
“打仗的!”
“用于战斗的!”
……
孩子们一下子陷入了沉默。他们肯定想到了:这些外国的军舰究竟是来干什么,来对付谁的?
我又适时地补充:“此时,船只是缓缓的前行啊!同学们,每个国家都有近陆海域称为——领海。和领土一样,领海是属于这个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这时候,船一定还行驶在我国的领海,或许还是内海,但帝国主义的军舰,用来打仗的军舰已经在这里呵!”
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纷纷发言,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慨……
看看差不多了,我顺利地引导他们进行朗读。然而激情有,但因为缺乏朗读技巧,读得不如人意。尤其是“白色的军舰”和“不”之间的停顿和突兀的情绪变化,学生怎么也读不出来,达不到以情感人的效果。
其实,这一切还在我的预料之中,我终于有机会展示我的朗读水平了。
我捧起书,开始了范读。对自己的朗读,我颇为自信。我很投入,一时场上场下鸦雀无声。(在备课时,其实我是预料到有这一幕的)平缓的叙述后是短暂的停顿……我似乎沉浸在郑振铎的情感世界,触摸到他看到军舰时看似沉默,其实激荡的内心。他的心绪从离情向悲愤产生巨大转折!
“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我终于爆发了。
短暂的沉默,随之场上场下一片掌声。
这些,我早已预料到了,隐隐有些得意。
“同学们,我想问问你们,在听老师朗读时,在老师停顿的地方,你——想到了什么?”我想进一步点燃他们。
意外就在此时发生。
第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老师,你读得真好!我想问你,当你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他的眼里似乎有些发亮,声音很真诚。
而我——却一下子慌乱了,甚至有些头发懵:“市里的孩子真鬼,敢反问老师!”
我不由想到,在像我们一样的一些农村学校里,孩子们更习惯于倾听和回答,显得很“乖”。
他的反诘一下子“将”住了我。
怎么办?我心里一下子闪过好几个念头。也许当时只是一霎那时间,台下一千多眼睛看着我,时间似乎凝固了,我仿佛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你,你叫什么名字?”我的结巴似乎不太明显,我想先拖延一下时间。
“赵子琪!”孩子们响亮地回答。
“反问老师——你们觉得赵子琪同学怎么样?”我先把球踢给了学生们。
有两个同学对他的敢于质疑表示赞扬,大家一致赞成。
“是啊,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一边说,我急速地思考对策。对,首先要使自己镇静下来!几乎一瞬间,我机警地想伸出手去,不,不是真正的伸出手,而是在意念中的伸手——把刚才沉浸在郑振铎情感世界中的想象拉回来!
渐渐地,我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我的眼光空灵起来,望着远处,仿佛视若无物……甲午战争的炮火,圆明园的大火,屈辱的“和谈”,不平等的条约……
“同学们,我看见了!”我一下子兴奋起来,感谢兴奋的大脑皮层!我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使声音变得低沉:“我看见了,八国联军攻陷了天津、北京,他们烧、杀、抢、掠……我看见了,帝国主义的军舰驶进中国内海,他们不可一世,肆无忌惮……山河破碎,祖国到处是残垣破壁、滚滚浓烟!母亲在呻吟,同胞在流泪……”
其实,备课时我就有许多感动,情绪也曾多次随作者的情绪跌宕起伏,许多语言也一直曾片片断断地在心中闪现过,而此时,他们似乎一下子都“复活”了,排好整齐的队伍,从我心中喷涌而出!
下面,学生的朗读自然很投入,他们中间有人哭了。
场下又是掌声,我不禁揩去头上的汗水。好险!差点砸锅!,《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后记

《《别了,我爱的中国》教后记》相关文章

tag: 中国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