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641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是一篇耳熟能详的文章,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西游记》已有了很感性的认知,如何从文本感受到人物的个性特点,是在讲授这篇文章最大的突破点。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想让孩子自主学习。可是,真的害怕在这样相对宽松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抓不住重点;又害怕孩子的回答词不达意,孩子学习的根本没有效果。所以我对于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环节做设想。 如何能从文本中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呢? 首先,我导入课题时,先从“三”字引出,列举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一些带有“三”字的典故,比如“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英占吕布”“三打祝家庄”“三借芭蕉扇”,让学生懂得做成一件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一些勇气和胆识,更需要一些坚持的精神,那么想象孙悟空战胜白骨精时,在师傅的劝阻下,需要什么样精神? 其次,掌握方法放手让孩子自己阅读。 课文的重点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每一打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不可分割。引导学生学习“一打”后,没有急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抓住白骨精的“变”,有“变”才有“识”,有“识”才有“打”。让学生根据这方法,自由细读“二打”、“三打”,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唐僧对孙悟空棒打妖精的态度。学生对三者的性格特点会了如指掌,深刻地认识到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孙悟空善于识破妖计,坚定不移,具有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唐僧慈善,有同情心,但却人妖不分,善恶不辨。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变”“识”“打”的查找过程中,很快就凸显出来了。 最后,要将问题设置的更加贴近自己班的学生。 对于出示给孩子的问题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只有这样孩子的学习才会有明确的目标。例如有一个问题想让孩子找出“自由自语”“不胜欢喜”两个词,感受白骨精的阴险狡诈。我开始设计问题是“白骨精看到离去的孙悟空,她的心情如何?”因为我们班孩子的程度也许不能达到能随心所欲去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修改出示的问题。因此,我就改成了“白骨精见武艺超群的悟空离去,剩下唐僧三人,心中会怎么想呢?”问题细致化了,更适合班上的孩子。我们总是说在备课的时候需要备学生,也许这就是备学生的一个具体体现吧。 每一次讲课都有一次的收获,而且我喜欢备课中那种孜孜不倦的感觉。认真、努力去正视自己的教学,我想还是大有收获的。,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三打白骨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tag: 教学反思  白骨精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