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船听课心得
小小的船听课心得
小小的船听课心得
本周学校安排了几节风格期教师的展示课,本周有幸聆听了两节语文课——王红霞老师的一年级课文《小小的船》和朱新玲老师的四年级课文《搭石》,听了两位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印象当中,优质课应该是拥有很多花哨的图片,高质量的幻灯片展示……但听了她们两位的课使我觉得小学语文课堂真的要返璞归真,需要简简单单的教语文。我要向两位老师致敬!
这一年多当中,也听了许多我们学校老师的课,都是很有启发和感想的,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低年级的语文课要求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习惯养成;要教给学生各种学习的方法;还要训练孩子你们能把字练成词,词连成句,据说成一段简单完整的话。就比如红霞老师的课《小小的船》,整节课没有很华丽的词句,但他又要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天衣无缝。她从看图说话来了解课文内容、自读课文初识生字、集中认字、卡片巩固生字、生字回文再读课文、指导朗读、指导书写这几个环节来教学,一步步都很实在,能使学生真正的学到东西。课堂上有多次运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在自主识字环节有运用动作演示、加一加、加偏旁、区分多音字等多种方法来识字,重点指导“闪闪”“看见”等词来练习说话,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在必要的时刻运用音乐伴奏为孩子的想象力插上翅膀,真的是画龙点睛之笔。她为我们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指明了道路,这也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朱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刚开始听了朱老师半节课了,听课记录上却没记几个字,觉得没什么可记。可越往后越觉得这是一节大家的课,不拘于形式,简简单单。她没有采用优美动听的音乐,也没有选择热闹的多媒体,而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又有着联系的问题,反复的让学生读课文,还要求读准确,丝毫不含糊,哪怕是丢掉一个毫不起眼的字。其实我们也看到了她其实也准备了幻灯片,但没用上,可见她做到了因材施教,真的是看学生的情况而定。教虽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灵气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只有朗读才能唤醒孩子,讲解是绝对没有用的。朱老师这节课教学的主旋律就是朗读。当学生读得不正确、不流利时,朱老师耐心地让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反复读;当学生读得没有感情,语气、语调、语速把握不准时,朱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朗读技巧训练,而是印象最深的就是朱老师放下了一个老师的身段,不惜和孩子一起演一演,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协调有序”“相背而行”的词义,下面不时传来听课老师的笑声,不禁为这样的课堂所打动。她和孩子们融入一体,指导读书时让我们认识到:语文课不是只靠优美的音乐和热闹的游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依靠的是语文本身的魅力,依靠的是教师优美的阅读和意境的感悟,这样,孩子在课堂上进步的速度就像庄稼半夜拔节生长,磕磕巴巴的往上长。
要做到像朱老师那样大气的上课真的不简单。最大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舍得花时间在朗读课文上,给学生时间,也给老师时间,一切都不能心浮气躁。第二点就是要努力做到“书是读懂的,要带着思考去读”——这也是于老师的经典名言,能多花时间读就多花时间读、能多带些思考读就多带些思考,别怕浪费时间,更别怕浪费脑细胞,时间长了、思考多了,教好语文、学好语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举。,小小的船听课心得
- ·上一篇:《棉花姑娘》教后反思
- ·下一篇:《四个太阳》教后反思
《小小的船听课心得》相关文章
- ›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 › 小小的船听课心得
- › 小小的船教学反思
- › 《小小的船》教学案之五
- › 《小小的船》综合资料之一
- ›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学案之二
- › 《小小的船》教学案之六
- › 《小小的船》教学案之三
-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 › 用CAI教学《小小的船》
- › 《小小的船》教学案之九
- › 《小小的船》教学案之八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小小的船听课心得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