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萧萧”
古代诗歌中的“萧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柯《易水歌》"对萧萧(一作‘潇潇’)“暮雨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诵读古代诗歌中的这些名句,学生对叠音象声词"萧萧"发出疑问:象声词是"摹拟事物声音的词",然而引诗中出现的风声、雨声、马声、薄叶声声声不同,"萧萧"一身数任,还能为"象声词"吗?
笔者的回答是"萧萧"是象声词,是一个特殊的象声词,其特殊性在可以摹拟事物不同的声音。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其值得探析的文化意蕴。
《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今人所谓获茜者是也。"可见"萧"之本义为首草。韩愈《秋怀》:"白露下百罩 萧兰共憔悴。"萧草一人秋冬,即枯萎凋零,这种自然现象令古人产生心物感应,因而在文学作品中,常用"萧"这一词语来修饰荒凉的物象。在黄 仁《杂咏》“天长沧海阔,何以度萧时”中可以见到,但是比起叠词"萧萧"来,"萧萧"的使用频率却更高。"萧萧"首先出现于先秦典籍中。《诗•小雅•攻》:"萧萧马鸣,悠悠蹄膛。"屈原《九歌•山鬼》"风枫枫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前一"萧萧"为马鸣之声,后一"萧萧"为树木摇动之貌。
"萧萧"是一个特殊的象声词,但所拟之声可以各自有别。"萧萧"可拟风声、雨声、马鸣声等, 众所周知,这些声响其实是不同的。
1.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杜甫《发闽中》)
2.萧萧疏雨吹檐角,哇哇暖萤啼草根。(王安石《试院中五绝句》之五)
3.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刘长卿《王昭君歌》)
4.云飘飘,水萧萧,一灯香火过闲宵(耶律楚材《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五)
5.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a。(李白《送友人》)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上列各例中的"萧萧"分写不同的声音。例1状风声,例2状雨声,例3状笛声,例4状水流声, 例5状马鸣声,例6状叶落声。这些声响是不相同的。"萧萧"产生叠声效果,不取决于该词的读音,之所以多种声响皆可用"萧萧"摹状,是因为这种种声响均传达出悲凉之音。显然,"萧萧"一词赋有的特殊信息在于描写的多半是秋冬之景。凋零的草木、凄凉的风雨、晦暗的色影无不反映诗人的孤苦幽寂,"萧萧"与荒凉凄清的景物密切相关。
在悲凉这个意义上,诗人在词语固有含义的基础上对"萧萧"一词的语义作了创造性拓 展,又衍生出形容词"萧萧"。一个"萧萧"可用以修饰千差万别的物事,刻画寂寞荒凉的景物,表现孤独寂寞的心境。因而,一见到"萧萧",人们会想到秋风萧瑟落叶飘零,也会想到愁思满腹郁闷难消。
7.渔村寄:富缘江暗,农径萧萧入圃斜。(高启《秋日江居写怀》)
- ·上一篇:文化断裂和复古风
- ·下一篇:对经典的歪曲亵渎是一种文化病象
《古代诗歌中的“萧萧”》相关文章
- › 古代诗歌中的“萧萧”
- ›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古代诗歌中的“萧萧”
tag: 诗歌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