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十 几 年 的 高 考 阅 读 测 试——语文教学的世纪性突破

谈 十 几 年 的 高 考 阅 读 测 试——语文教学的世纪性突破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825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一、从根本上动摇了科举制度下“文章取士”的观念;二、捅出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一大缺欠三、为建立周密的阅读能力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称之为“世纪性突破”,主要基于三点理由。

一、从根本上动摇了科举制度下“文章取士”的观念

一篇文章的确能够综合反映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这是没有疑问的。科举时代选拔出来的也确实有能力很强的人。但单凭一篇文章选拔中学生,至少有三点欠妥:1)大面积上的阅卷尚无法控制评分误差,“冤假错”案太多;2)有些学生作文欠佳是年龄、阅历造成的,并非潜能不足,只考一篇作文对这类学生不公平;3)对大多数人来说,比“写”更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读”,是准确获取信息,而获取信息能力与输出信息能力是不能画等号的,只重作文,导向是片面的。

一个人读的能力强,写的能力弱,“眼高手低”,是正常的。很多人的写作能力是历经生活工作磨练以后逐渐成熟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并不是个别现象。要求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成为“写家”,事实上不可能。我们无疑应使写作才能发育早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也无疑要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扎扎实实提高阅读能力。如果只重获奖文章,就像只搞竞技体育而牺牲群众性体育活动一样,重视少数而牺牲多数,绝不是素质教育。目前,社会上很多人阅读能力存在明显缺陷。学理科的看不懂文学作品,学文科的看不懂科普读物,除本专业的东西之外甚至不具备一般的读报能力(这里所说的“学理科”“学文科”,当然不是指全部)。如果我们无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而像科举时代那样一味强调写好一篇文章,固然可以出纪晓岚,出曾国藩,但类似范进、周进那样只熟悉“起承转合”.而孤陋寡闻的人,恐怕会更多。

信息时代呼唤语文教学早日告别那个把写好一篇作文当作“敲门砖”的旧时代。但这个告别是充满矛盾、艰苦和苦痛的。十几年来的阅读测试,不仅在较深层次上打破了科举制度下产生、沿袭了数百年的作文观念,而且把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与信息时代的尖锐矛盾一下子推到了人们面前。如果说高考是指挥棒,那么对这种敢于正视矛盾、勇于顺应时代的指挥,无疑应大声喝彩。

二、捅出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一大缺欠

就整个社会构成而言,纯文学家、作家只是很少一部分。因此,阅读对绝大多数人的基本意义,首先不在于写作的需要,而在于学习、工作以及生存的需要。而提高准确获取新鲜信息的能力,正是提高学习、工作、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与社会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准确获取新鲜信息的能力,看作是学生阅读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

www.nx899.com

但当考查这种基本能力的阅读测试在80年代中期出现的时候,语文教学界却一片哗然。这说明准确获取新鲜信息能力的阅读测试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着尖锐冲突。

这是一场历史造成的冲突。本世纪的语文教学脱胎于科举时代的语文教育,其中固然包含着很多反映母语学习规律的合理因素。但前面说过,它也仍然把写一篇应试文章当成教学最终目的的严重流弊,原封不动继承了下来。如果我们看一下80年代以前的语文教材就不难发现,几乎每篇课文的学习指向,都围绕着研究作者怎么写。这是贯穿多半个世纪的一条基本线索。5O年代以后,问题越来越复杂,缠绕其间的线索越来越多。前苏联的文学课本,以介绍作品概貌为宗旨的作品分析模式被引进来了,教材中添加了一条更粗的线索,这就是每篇课文必须完成的由思想内容到写作特点面面俱到的分析介绍。不管什么文章都得这么一通分析介绍,而落实到学生那里的,大抵是一堆标签式的结论。6O年代,开始强调知识性,于是大学中文系里的学科知识陆续下放。2O年间,语法、修辞、文体、写作、古汉语、文学史等系统知识在教材里纵横交错,这就是现在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

[1] [2]  下一页

,谈 十 几 年 的 高 考 阅 读 测 试——语文教学的世纪性突破

《谈 十 几 年 的 高 考 阅 读 测 试——语文教学的世纪性突破》相关文章

tag: 语文  教学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