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的备教策略
谈《中国诗》的备教策略
学情分析策略
笔者在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任教,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能力相对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平时阅读过一系列学者文化随笔,参加过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具备初步的认知、鉴赏文艺性散文的能力。 因此,在实施教学前,笔者思考了学习的路径和"抓手",验证了教学推进的可行性策略,在充分考虑学情因素的前提下,完成了文本的定位、目标的确立、教法的选择、文本的解读、流程的安排等教学要素的构筑。
文本定位策略
《谈中国诗》被编排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五册第二单元,当属"文艺学论文"学习单元。厘清文艺学论文的特点,把握文艺学论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明确文艺学论文在第五册教材中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是实施教学之前的蓄势。 心中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会沿着教材铺展开来的脉络,水到渠成。同时,要关注《谈中国诗》的文化特性,毕竟它是学者文化随笔中的经典,而且所谈论的对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因此,抽离《谈中国诗》的文化内涵,教学注定会是一个干巴巴的过程。借助于作者提供的文化解读之梯,升登中国文化的高处,在中外文化共同营造的场效应里,欣赏领悟《谈中国诗》的深度和温度,将是一个愉快的精神桑拿的过程。
目标确立策略
1.整体阅读,能概括中国诗的主体特征。
2.归纳整理文中运用的文学资料,能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3.品味语言,感受独特的思 想魅力,能体会丰富的幽默智慧。
4.能感受作者对中国诗的深 情和看待世界文化的独到眼光。
教法选择策略
教无定法,选有定则。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倾向、情感需求,是我们选用教学方法的圭臬。首先,钱钟书的文化随笔内涵深刻丰富,学生不可能自悟通透,必须反复咀嚼,深度阅读,才不至于浮光掠影,少有所获,因此,吟读涵泳,尤显重要。其次,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和谐关系的过程。学习者是生活在关系之中的,对于意义建构有一定难度的文本,更要重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讨论式探究的文本解读就是亲近文本而又跳离文本的好方法。第三,钱钟书的作品绝对没有小碎步姿态和小家子气息。大气不张扬,深刻不严肃,幽默不油滑的气质是模仿不到的,但是可以体会,并且从心底腾挪出对作者的仰慕。因此,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学习感悟,运用比较、联想等教学手段,可以让我们在有效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更自信。
文本解读策略
本文腾挪跌岩,用笔如橡,没有心与心的碰撞,没有深度阅读,是走不进去的。那是一口深深的井,靠在井的边沿,但愿能够接触到学者的思想之臂。本文包蕴着四种视野:世界文化视野,比较文学视野,文献资料视野,演讲交流视野;包含了两种感情:对中国诗的感情,对世界文化范畴里的中国文化的感情;整合了三种认知:中国诗歌的认知,诗歌鉴赏的认知,外国诗歌的认知。认真解读这些纵横交错的关系,是学习的难点;对中国诗的认识和对中国诗的情感的把握,是学习的重点;始终在世界文化视野之中,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解读中国诗,是学习必须坚持的方向。
中国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亮点。作者独到地跳出中国诗的“场”,将它悬置于世界文学的区域里,考察它的特征,鞭辟入里,游刃有余。首先,中国诗的发展呈现与众不同的趋势,"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中国诗歌是早熟的,早熟的结果是发展的滞步和早衰。作者在提出以上结论的时候,是带着自在的骄傲和深刻的惋惜的,这种感情的持中恰恰是一个睿智学者的高明立场。同时,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国诗的这种特点,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脉络非为旁证,并且不无遗憾地进行了善意的批评。其次,中国诗是短小精悍的。作者将中国诗短小精悍的特征作了艺术化、诗意化的评价,形短神长,好比芥子里藏纳的世界,花瓣上叙写人情一样。第三,作者为了证明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打通中西方诗歌的求同途径,用一般学者不可能具有的眼光和思路,指出中国诗歌的暗示,就是"怀孕的静默",语意隽永,想象鼓荡,这是格式塔的召唤结构和审美上的空白理论诗性的表达。这个比方激灵出来的丰富性将"暗示"具体化了:言尽意未 尽、言在意外、一言多意……不着一字,也可以尽得风流。这是外国诗无法企及的气质,也是外国朋友认识上的盲点,是需要与之交流的。作者非常巧妙地突破了心理循环的尴尬,用一种文明人都会欣赏的谈话方式,让文学的品性和人的善良相遇,表达了人生边上的睿智闪光。他用轻悄悄的细声慢语,表现出文坛大儒的质朴本色,姿态淡定地表达中国学者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任何苦寒之音、市井之声,以及剑拔弩张之激越,都在学者温柔敦厚的解读的引领之下遁形遁身,剩下的就是有良心的人都听得见的声音。 最后,作者阐述了中国几乎没有宗教诗而社交诗特别多的特点。 作者有意识地将中国诗的这个特征放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深刻地阐发了中国诗的优雅和安静同样附身在外国诗上,用高蹈的学术眼光,机智地收放有余。
中西文化关系是一个始终困扰着中国现代学术的问题。
钱先生所说,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文学的生命力也许就在于没有国界上,这种深刻的"打通"理论,对那些死守本位的人,也许是有效的提醒。在《谈中国诗》里, 处处闪动着
流程安排策略
一、整体阅读,走进文本,梳理脉络,把握要旨。
1.独立阅读全文,圈点句画, 概括每段大意。
说明:语文学习总归是内容重于形式的,弄清楚作者倾诉了些什么,是学习起步阶段的"规定动作"。因为本文明确谈论的对象是"中国诗",因此,要围绕关键词"中国诗"来提炼每段要义。
2.再次扫读全文,圈点句画,筛选体现演讲特征的提示语句。
说明:本文是演讲稿,是
3.选读直接阐述中国诗特征的段落,提炼中国诗的特征。
说明: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文字集中在文本的3—7自然段。 引导学生作出概括的同时,不能忘记立足于比较文学的基本立场,即使是特征,也是建立在打通中西方诗歌割离分立状态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同中之异"。
二、小组合作学习,精读文本,洒泳言语,理解内涵。
1.问题探究之一:作者引用了哪些资料?涉及哪些国家哪些领域?在时间上存在多大的跨度? 产生了怎样的演讲效果?
说明:旁征博引是学者功底的体现,也是大学问家的标志。作者引用了中国、古罗马、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画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评论家的材料,穿越时空隧道,将近两千年中巨擎的真知灼见收放于自己的文化随笔中,随性而严谨,洞开自由想象的空间,盈满沉甸甸的学术张力。这些材料的有效利用,使得演讲有了厚度和深度;使得所谈论的"中国诗"的"特征"有了世界视野;使得听众如沐春风,如饮醇酒,兴意盎然,余味无穷。
2.问题探究之二:幽默智慧是钱钟书的学术品格之一,读《谈中国诗》的过程一定是让你不经意间有笑意挤出嘴角的过程。选择一些充满幽默智慧的佳句,组内同学一起品读,然后交流读后感。
说明:文章
www.nx899.com语言艺术绝佳的状态应该是明知它的好,却又说不尽它的好;话就在嘴边,表达出来又觉得还不够味。
三、师生互动,扫除阅读盲点,缔结与作者的愉快的阅读协议。
1.学生提问,解决文中未尽之意。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黑格尔是何许人?他与辩证法有什么关系?
(2)中国诗形短神长,能否列举一首进行针对性鉴赏?
(3)作者对中国歌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说明:以上问题应该在教学流程中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解读。如对问题(3)的解答:
2.《谈中国诗》是学者文化随笔,必定要呈现文化随笔的特征。请学生根据学习的心得,概括文化随笔的具体表征。
说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感悟,自愿发言。概括不在于"全" "齐",而在"真""实"。比如,围绕中心话题可以纵横捭阖,不受写作框架的约束;追求旁征博引的效果,体现行文的文化厚重感;艺术手法自由运用,具有很强的阅读感染力、带动力;写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随笔与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有文化写作视野和文化阅读视野,增强精神性的思考等等。
- ·上一篇:高考不能承受之重
- ·下一篇:非定向阐释类诗歌鉴赏方略
《谈《中国诗》的备教策略》相关文章
- › 谈《中国诗》的备教策略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谈《中国诗》的备教策略
tag: 中国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