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里的塾师——被误读的寿镜吾先生

三味书屋里的塾师——被误读的寿镜吾先生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735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

 

二、鲁迅一生对寿镜吾先生十分敬重

 

三味书屋只收学生八个,而且非常严格,要经熟人介绍,寿先生上门目测,同意了,才可以来读书,并且学生要自带桌椅。鲁迅对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涯是非常珍惜、充满好感的,学习十分用功,因此成绩非常优异。寿先生很看重鲁迅,而鲁迅在寿先生的辛勤教诲下,古典文学知识越来越扎实,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是一生中满怀敬意关系亲密。鲁迅说:“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自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后,鲁迅“和他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寿镜吾亲送陈年米至周家”(周建人)。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后,每次回绍兴时,都会去拜见寿镜吾先生。即使是1906年鲁迅奉母命回家与朱安完婚,在绍兴只逗留了四天,鲁迅还是抽空去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镜吾先生。寿镜吾的孙子

www.nx899.com

寿宁先生曾回忆:“鲁迅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

 

1926年鲁迅写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寿镜吾还健在,但已是77岁的暮年老人了。

 

因此,鲁迅不可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三味书屋生活的痛苦,更不可能讽刺一位当时还在世的他一生都非常敬重的恩师。

 

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丝毫没有批判寿先生之意

 

1、从情感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部分的情感是一致的。

 

过去我们常常将本文的主题理解成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揭示与批判,认为作者在文中深刻地揭示、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束缚与迫害。在这样的视野中,文中写的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被认为是作者有意进行的童趣和枯燥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快乐和痛苦两种不同情感的对比。其实,这是对作品严重错误的解读。

 

一切文学皆人学。分析作品,我们首先要研究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环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当时鲁迅已经46岁。而此时年轻的女学生许广平走进了她的生活,两人不久就碰撞出爱情的火花。面对这种感情,鲁迅曾一度不安,但不久还是坠入热恋的爱河。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往的分析和解读中,恰恰忽视了这一个关键的地方,那就是,他又有一个特殊的隐含读者——当时正与鲁迅热恋的许广平。

 

联系鲁迅当时生活背景,我们不难分析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写给自己挚爱的女人许广平看的,是一个男人写给自己恋人的絮语,是46岁的鲁迅清理自己的人生历程、消除内心苦闷的一种情感释放与心灵慰籍的文字。文中的叙述情感是统一的,无论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作者都是以一种愉快与诗意的语调,叙述自己小时侯读书生涯的趣事,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欢快、温馨的情感,而非我们过去理解的文中有两种情感——快乐与痛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三味书屋里的塾师——被误读的寿镜吾先生

《三味书屋里的塾师——被误读的寿镜吾先生》相关文章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