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958次  栏目:语文教学反思

 

新时期的研究者还常把李清照的诗词做对比研究,从中凸现李清照的词风。如周秀怡的《李清照诗与词风格同异辨》 (《广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指出:李清照受“传统的文化教育”的影响,严格遵循“诗庄词媚”、“词言情”、“诗言志”的观点,因此,她的诗直接抒发了恨敌爱国的强烈感情,表现出豪放宏肆的艺术风格,其意境宏大开阔。与诗相比,其词的“风格是婉约的正宗”。稍后,熊大权在《略论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多样化》 (《争鸣》1984年第4期) 一文中认为,清照词表达了“婉转的情致”,其词风深曲含蓄,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语言清新自然;其诗具有“刚健豪壮的气势”,“昂扬积极,有种向上的精神”,其语言古朴典重。通过比较,他认为李清照的词风与诗风都有变化:她以婉约为基本倾向的词风,兼有豪放格调。前期婉约的词风是后期感伤沉郁之诗风的基础。韩章洲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兴趣,他在《李清照诗词创作差异论》 (《浙江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 一文中指出:李清照的诗作“题材是重大而宽阔的”,或“以诗指陈时事,直接表明自己的政见”,或“以咏古怀史来表明自己的正义立场”;她的词的题材“细小狭窄”,多为“反映深闺女子生活”,且大多“抒似水柔情”,词风是“沉婉”的。金振华在《李清照诗词之比较》 (《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一文中指出:“在思想内容上,她把有关时事政治、咏史怀古一类的题材咏之于诗,而把生活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惜春伤秋一类的感情赋之于词”;“在艺术风格上,前期词语言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词沉郁凄怆;诗则雄浑开阔,气魄较大”;“在语言特色上,词语言浅显清丽,语意晓畅易懂,白描为其专长;诗以使典用事见长”。这些观点对重新评价和认识李清照词的风格具有积极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的是,个别的论者持论偏激,如有人故意模糊“豪放”与“婉约”的概念,认为李清照词笔力雄健、感情奔放、意境壮阔、风格豪迈,是南宋的“豪放”词家,就有标新立异之嫌。

三 《词论》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www.nx899.com

李清照的《词论》最早收录在南宋胡仔的 《苕溪渔隐丛话》中,其词学理论不但对李清照词的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同时对后世词学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到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主要从《词论》的内容、价值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研究者或认为其“功莫大焉”,或认为其是“符合词的发展规律并促进了宋词的繁荣”,更有甚者认为它是“词学批评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孙崇恩、蔡万江在《李清照〈词论〉试探》 (《东岳论丛》1984年第6期) 一文中,从研究李清照对词坛名家词作的批评中得出了《词论》的主要内容是主张“词要高雅、浑成、协律、铺叙、典重、主情致、尚故实的创作要求”,认为“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关于词的创作主张和美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他们在肯定李清照文学成就的同时,认为她批评苏轼的词为“皆句读不葺之诗”,“观点就显得狭隘、片面了”,“她对晏殊、欧阳修等人的批评也不尽实事求是”。王延梯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李清照“承认词必须是能配乐歌唱的乐府词,而不承认不协律的长短句为词”,“便不难发现这种主张的保守性”。“苏轼等人的作品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对文学的要求”,李清照要求词“别是一家”是“逆潮流而动的陈旧保守之见” (《李清照评传》) 。为此,岳国钧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词的音律是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词的独特特点,是词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键所在”,李清照在《词论》中评价柳永说“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便是在肯定、赞扬他在音律方面所进行的创造”。所以,李清照“既坚持遵守词的音律规律,又不墨守陈规,既反对那种离谱太远的做法,又提倡在音律上进行创新”,她的《词论》是“创新”之作 (《李清照研究论文选》) 。费秉勋在《李清照〈词论〉的几个问题再议》 (《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一文中认为,“强调词必须协音律,亦即强调词为音乐文学,是《词论》的总纲”。同时,李清照对黄庭坚“时出俚浅,可称伧父”的不文雅倾向只字不提与“对诸家责之过苛”,“同为她的不公允处”。朱千波在《李清照的词学主张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 (《大连教育学院院刊》1989年第1期) 一文中认为,“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词论》中的重要观点,它与李清照的词评“构成了李清照词学的基本观点”。刘宁在《女词人的独特贡献》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 一文中,从《词论》中提到的“协律”和“妄议群公”等方面进行评价,该文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不仅是个人才智使然,也是时代风气使然”。周桂峰在《第一座丰碑:论李清照〈词论〉在词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一文中,从词学批评史的角度、系统性的研究视角、词学理论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将《词论》定位为“词学批评史上第一座丰碑”。

 

李清照传世诗作虽仅有十余首,散文亦少,但在新时期也引起了人们重视。宋景昌在《试论李清照诗歌的思想意义》 (《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一文中,将李清照诗分为“咏史”、“忧国”与“感怀”三类,又认为“忧国是诗的中心”,进而将李清照诗歌的特征概括为“政治思想性强,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一语。朱谦波在《试论李清照的诗歌创作》 (《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一文中认为,李清照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显示了高度的思想性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上是“形式多样,风格遒劲”。牛宝彤在《李清照诗文的特点》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一文中,将李清照诗歌的特点概括为“反映时代,干预朝政”、“怀念故土,热爱祖国”、“艺术精湛,章法巧妙”。杨庆存在《易安散文艺术发微》 (《文史哲》1993年第6期) 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散文是南宋“文采派”的“杰出代表”,并从四个方面对其散文进行了归纳:立意与旨趣——抒写性情,广寓识见;信息与潜在意识——含纳丰富,意蕴深厚;结构与布局——灵活变化,跌宕多姿;文采与风格——典赡博雅,精秀清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

《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相关文章

tag: 李清照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