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的图片、翻译与生平
契诃夫的图片、翻译与生平
契诃夫小说的译介与研究 童道明
契诃夫小说最早的中译是190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黑衣教士》,是吴梼根据日文用文言文译出来的。两年之后的1909年,周作人和周树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其中收有契诃夫的两个短篇小说(《在庄园里》和《在流放中》),十年之后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二号上发表了周作人的又一译作《可爱的人》(现通译《宝贝儿》)。而鲁迅也在1935年出版了了翻译的契诃夫的《坏孩子》等八个短篇。最早开始大规模地翻译契诃夫小说的是赵景深。1930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他从英文转译的八卷本的《契诃夫短篇杰作集》,共收契诃夫小说162篇。但向中国读者介绍契诃夫作品的最大的功臣当属汝龙。从1950年到1958年,上海平明出版社和新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共收二百多篇小说的27卷本《契诃夫小说选集》。这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读者,主要是通过汝
1987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中国学者撰写的论文集《契诃夫研究》,共收论文25篇,这本书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契诃夫研究的学术水平。
契诃夫还是个剧作家。从1921年郑振铎翻译《海鸥》之后,契诃夫的剧作不断有中译本出现。规模较大的《契诃夫戏剧选集》是1936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刊行的。这套选集包括《伊凡诺夫》(丽尼译)、《海鸥》(丽尼译)、《三姐妹》(曹靖华译)、《万尼亚舅舅》(丽尼译),《樱桃园》(满涛译)、《契诃夫独幕剧集》(李健吾译)。上世纪四十年代,焦菊隐导演也致力于契诃夫戏剧的翻译,他译的《契诃夫戏剧集》于1954年出版。曹禺虽然没有译过契诃夫的剧作,但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推广作了非凡的工作,他在国立剧专给学生仔细地分析契诃夫戏剧的妙处的时候,曾和学生们一道“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 。还值得一提的是,
契诃夫的作品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基本上已经译成了中文,但对于契诃夫的深入研究却是在建国之后开始的。在这方面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
从
永远的契诃夫
这一年,世界各国都纷纷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在契诃夫的祖国俄罗斯,已经召开或即将举行一系列的契诃夫作品研讨会,组织国际戏剧节,重排契诃夫的经典名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萨马拉城(契诃夫生前从未到过那里),还矗立起一座由私人捐赠而建的契诃夫纪念像。在中国,为了纪念这位俄国作家,文联出版社于今年6月出版了《忧伤及其他——契诃夫作品选》,其中收录了从早期的鲁迅、周作人、汝龙等到后来的高莽、童道明等中国著名翻译家的译作,是我国文坛八十年来有关契诃夫译介、研究的精选。中国戏剧界的反应尤为热烈,将举行一系列契诃夫逝世10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季:永远的契诃夫”,届时中国的观众将有幸看到中俄两国艺术家对契诃夫名剧《樱桃园》的不同诠释,以及契诃夫的许多戏剧作品。一位中国的大导演说:“中国舞台上没有契诃夫和莎士比亚是一种耻辱。”相信很多人会有同感。
对于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来说,契诃夫的意义不亚于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对于广大中国读者而言,契诃夫有如此之影响仍然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坦率说来,中国对契诃夫的译介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广大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不过是《万卡》(1886)、《套中人》(1898)、《变色龙》、(1884)《一个小公务员之死》(1883)等几个短篇,除《套中人》外,其余都属于早期作品。有评论家认为,伟大的契诃夫
,契诃夫的图片、翻译与生平- ·上一篇:翻译文学教学的一个问题
- ·下一篇:居里夫人:真实的英雄与圣贤
《契诃夫的图片、翻译与生平》相关文章
- › 契诃夫的图片、翻译与生平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契诃夫的图片、翻译与生平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