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真的不善良吗?
窦娥真的不善良吗?
另外,从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来看,"亢旱三年"不仅是窦娥和关汉卿的心声,更是广大民 众的心声。为什么东海孝妇的故事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身为普通妇女的窦娥还能运用相同的方式来 昭雪自己的冤情呢?这是因为,类似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并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的心中,一旦某种难以把握的命运突然降临,一旦自身的力量不足以解风险,人们自然就会求助于官吏或法制;而当求救于现实的希望被迫宣告破灭之时,民众只好把无奈的眼光投向现实以外的天帝和神灵,企图运用它来寄寓希望、申诉冤屈、桂除灾难、获得公正,从而以理想化的结局求得内心的平衡和精神的抚慰。其实,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正是华夏民族历经千百年而形成的共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认同,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试想,如果去掉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直接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受刑而死,这个故事还会如此波澜曲折吗?这出戏剧j还会如此感天动地吗?窦娥的冤情还有多少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窦娥冤》还会被多少读者奉为 经典并为之义愤填膺、泪洒衣襟?
当然,严格而言,窦娥身上的确存在着某些人性之"恶",譬如:考虑问题时常常立足于自我本位,快己而不快人、利己而不利人;内心缺少悲悯情怀和宽容精神,习惯于以怨报怨、以恶对恶,具有浓厚的报应心理和复仇意识;面对使坏作恶者偏重于惩戒,忽视化恶向善的心灵改造,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人性之"恶"并不只是表现在窦娥身上,还广泛地存在于整个华夏族群,甚至,它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基因谱系中的一组原生代码。追根究底,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要知道,中国这个号称三教合一的国家其实是一个没有真正的宗教的国家。没有真正的宗教,自然难有宗教所带来的精神认同和灵魂饭依,更缺乏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原罪感,忏侮意识和宽容精神也就理所当然地先天不足,于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堂而皇之地成为激发复仇决心的民谚, "卧薪尝胆,以雪前耻"名正言顺地当做复仇的经典。正如
我以为,同情弱者、保护善良是人性美好的根本,漠视弱者、求全苛责是人性"恶毒"的肿瘤,前者更能够愈合心灵的创伤,后者更容易造成真正的悲剧! (陈万勇 姚丽萍)
- ·上一篇:虚无:高考作文不该有的导向
- ·下一篇:真正的城在何处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