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中的十大锦囊妙计 (7)

谈判中的十大锦囊妙计 (7)

12-20 17:12:12  浏览次数:967次  栏目:谈判技巧

反语计:如何让人际关系更加生动活泼

人们的语言表达有着约定俗成的习惯性规则.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也出于表达的需要打破习惯的约束,并反其道而行之,便形成了反语.反语是一种极端的拐弯抹角,彻底的迂回表达.

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及语表达加强效果.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有“第三风耳朵”捕捉弦外之音,尤其是反话,才能免于被动.

1. 正话反说的“荒谬放大镜”

有些话绝对不允许你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面的反面.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厚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还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要杀死他.”

很明显,不论怎样改头换面,只要一说“不”,必是自取其辱.优孟知道了,直入宫门,仰天大哭,倒把庄工弄得异常纳闷,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庄王越发想知道理由了,优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以优孟地位之微,如果直陈利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正话反说,力挽狂澜,所作所言岂更不令人击节吗?

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是更为极端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便是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敌纵,取得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王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曼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个人早已吓得半死,等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肩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死里逃生般地走了.

晏子在齐景公身边,经常通过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迫使齐景公改变一些荒谬的决定.比如,有一个马夫有一次杀掉了齐景公曾经骑过的老马,原来是那匹马生了病,久治不愈,马夫害怕它也把疾病传染给马群,就把这匹马给宰杀了.齐景公知道后,心疼死了,就斥责那个马夫,一气之下竟亲自操戈要杀死这个马夫.马夫没想到国君为了一匹老病马竟会杀了自己,吓得早已面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见了,就急忙抓住齐景公手中的戈,对景公说:“你这样急着杀死他,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好吧,我就让你处置这个混蛋.”

晏子举着戈走近马夫,对他说:“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掉了,此罪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了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鉴于此,非杀了你不可.”晏子还要再说什么,齐景公连忙说:“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个不仁的恶名,让天下人笑话.”就这样,那个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来.

我们发现:正话反说可以放大荒谬,让人更为明白地见到了荒谬的真面目,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幼谏效果.

汉武帝刘彻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想依法处置她.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他搭救.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唇舌之争,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当传讯这位乳母时,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辞行.当时东方朔正在旁边侍坐.只见乳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出东方朔是话中有话,面部顿时露出凄然难堪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总之,说反话的效果源于它的“显微镜”作用,荒谬之上再加上更荒谬,则荒谬就无处躲藏,显而易见了.

2. 反话讽刺更为辛辣

柳治徽是我国著名历史学者.所着(中国文化史), 70 余万言,多次印行,影响很大.

有一天,一位自诩为“新学者”的青年跑到柳老那里,说:“线装书陈腐不堪,对社会简直一点用处都没有,不如付之一炬.”

柳老微微一笑,口气平和地说:“你这个主意,我非常赞同.但我还有更好的建议.这行动不做便罢,要做须做得彻底.否则,这儿烧毁,那儿没烧毁,还是起不了很大作用.应当来一个全国统一行动,把所有的线装书通通付之一炬.不,这不够,把我国的线装书全烧毁,世界各国图书馆还有许多线装书被珍藏,不把这些书统统烧光,说不定它们还会‘走私'进来,又重新在中国蔓延,这样,我们就会前功尽弃了.所以,不仅中国的线装书要烧掉,全世界的线装书都要统一行动,全部烧光.这样,不但线装书不会在中国蔓延,而且外国许多汉学家,也不会孜孜不倦地钻古纸堆了.否则,他们如果来华访问,在经史子集上提出些问题,和我们商榷,我们瞠目结舌,无言对答,岂不贻笑大方,太难为清了吗?”年轻的“新学者”听后,面红耳赤,只好匆匆地道别.

柳老作为一个堂堂的大历史学家,竟然赞同焚烧线装书,甚至必须烧完全世界的,其反讽之功实为老辣圆熟.“新学者”就是再迟钝,也不会听不出话中之刺.

反讽之创意始于抓住听众的判断.用适度的夸张和乍听之下颇有道理的反话,使人从“信其有理”到“发现矛盾”,再进而抓住你要表达的思想核心.

例如,欧斯卡.魏德常常说些机智的反话.他写过“我不赞成任何违反自然忽视的事”,“君子就是从未无意中动粗的人”,“我们随时都可善待我们毫不关心的人.”这些夸张的反话乍听之下很有道理,细细玩味才发现其矛盾的地方.

有的反讽使用者有意通过自我嘲讽的方式将同情、慰藉和爱传达给对方:

有一位推销旅行用品的新手,在路上碰到一位老前辈,就向他大诉苦.“我做得太不好.”他说,“我每到一个地方就受人侮辱.”

面对这种诉苦,老前辈无疑是深有感触的,他觉得需要帮助这年轻人,但他却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那太糟了,”老前辈甚表同情,“我没法了解那种情况. 40 多年来我到处旅行推销,我拿出来的样品曾经被人丢到窗外,我自己也曾经被人扔出去过,被人蹭下楼梯,被人一拳揍在鼻子上.但是我想我比较幸运些,我从来没有被人侮辱过.”

[1] [2]  下一页

,谈判中的十大锦囊妙计 (7)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