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12-20 17:46:36  浏览次数:867次  栏目: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一年级学生尽管对钱有或多或少的接触,但只是基于现在平时生活中买东西都是去超市购物后统一刷卡或付帐等微少经验上,多数学生仅是会“用钱”却不会“识钱”,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本课教学内容为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换算应用是本课的难点。依据学生的“用”的经验,我通过四个环节进行第一课时《认识一元以下人民币》的教学。
第一环节: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自豪地表现自己,回答“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但要是我提出再细一点的要求,如:“对照你面前的人民币,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和同桌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这样,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会更立体一些。
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我立刻抓住机会提问:“国徽是祖国的象征,怎样做才是爱护人民币的表现呢?”学生回答想到了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不能揉成一团,不能赌博等等。
针对这一环节的重点,设计练习:在学生认识人民币后,我报面值学生拿人民币的强化训练。但要是再加入举一举的游戏,要求学生“先说出是几元、几角或几分,再找到人民币举起来”,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口、手、脑并用,会达到更好的强化效果。
第二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我引用故事情境:大象爷爷采用大家的建议,给每个动物都发了一个红包。小猪说:“哈哈,我有很多张呢?我是大款了”。小狗哭着说:“我只有一张……”
先看小狗的一张是1元,再让学生看小猪的其中一张是1角的,让学生猜测会有多少张1角?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之后让学生唱一唱《一分钱》后,自然地引出了分。而角和分的进率采用让学生数一数的形式,得出1角=10分,并安排了元和角单位转换的专项练习。
但是这一环节有一个难点就是1元=(  )分的进率,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因而很难自然的引出这个结论。因此,我应该在学生猜测思考,同桌讨论之后,具体分析了转换的方法:1角=10分,2角=( )分,3角=( )分,4角=( )分......10角=( )分,一步一步让学生找到结论:1元=100分。
第三环节:换钱
这是认识了近率之后很自然地引出的环节,也是买东西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针对难点,我在学生知道了1元=10角后,创设故事情境,安排了1元钱的不同组成情况的练习。几张5角就是1元?5张几角才是1元?通过这个练习,为后面棒棒糖5角钱怎样付打好一定的基础。学生在解决换钱的问题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元、角、分进率的理解与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在记录学生对5角钱不同的付法时,我采用的是表格式。针对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借助加法”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接受:2+2+1=5或2+1+1+1=5等来扩展学生的思考,同时出现的问题还有:学生明白5角是由2个2角和1个1角加起来的,可是在回答“几张”时,却不会了,这点是我很疑惑的地方。
第四环节:买东西
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后的环节我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反而是学生得心应手的一环节,也许是和实际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而使得有了“共鸣”。如:“学生根据提示猜本子的价格,看着物品的价格表,说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买1样,什么情况?买2样,又是怎样?买3样,1元钱够吗?”等通过深入挖掘这类问题,学生解决的很好,只有少数学生(缺乏买东西经验或是一些后进生)稍微有些困难,不过在讲解之后都能很好地完成。
在示范怎样进行买卖活动后,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我便组织学生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买卖游戏,最后要求营业员汇报卖掉了哪几样物品?算一算应收多少钱?并数一数实际收取的钱,力求练得扎实。
最后我有一个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有专家说:一堂好的课应该要有动静结合。具体就是可以做一些练习,那像《认识人民币》这节课中,如何安排一些静态的练习呢?,《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