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动力
一、启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动力
的抽象、概括性给我们学习、记忆和运用等许多方面带来了方便,从而努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微妙的联系
在教学中,通过具体事物形成抽象概念,揭示数量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探求科学的秘密,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产生对数学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正比例时,我问:不许登高,你们能量出教学楼有多高吗?你能知道旗杆有多高吗?看一看杆高、影长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把学生的兴趣集中引向了研究、探讨和寻找结论的途径上来。
学生的学习志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冲突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数学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研究、探讨精神。例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以后,我出了一组题:390÷5、1700÷25、21000÷125,要求学生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感到问题新奇,开始认真研究起来。有的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像390÷5=(390×2)÷(5×2)=780÷10=78,还能将此题转化成乘法:(390×2)÷(5×2)=390×2÷10=390÷10×2得出390÷5=39×2。不少学生继续推导出其它几题的简算,并发现了这种特殊题用“乘代除”的方法算起来快,而且简便,激起了爱学数学、爱研究数学的热情和志趣。有的同学甚至对数学着了迷。
3.有趣的规律。
数学知识中具有规律性的内容许许多多,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教学中如能注意加以引导,使学生发现那些有益于学习的规律,对提高他们的能力,培养努力学习数学的志趣十分有益。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我
500)this.style.width=500;" >
引导学生观察加数有什么特点?和与加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两个分母互质、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的和作分子。再根据这一加法规律,推出相应的分数减法规律,提高了计算速度及正确率。有的规律是在学习新知时充分展示的。例如,学习正、反比例,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变化规律和特点,而后建立了新的概念。有的规律蕴藏在学习内容之中,待学生去发现(不到时机,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例如,低年级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对比练习解答比多少的应用题时,有的同学发现:已知条件中的比“多”、比“少”不是确定加、减法的依据,而所求的数的“大”、“小”却能决定解题的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计算,求“较小数”和“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这些问题解决后,老师又启发学生用算理讲明原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既明了算理,又掌握了算法,引起他们对掌握数学规律的浓厚兴趣。到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分数应用题时能准确地找到解题的规律和思路,抓住了正确判定单位“1”和找出与其相对应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就能举一反三,对结构相似、千变万化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就做到了迎刃而解。通过抓算理、算法和关键性问题的教学,学生对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仅消失了畏惧感,反而觉得钻研它是一种乐趣,喜欢找一些有难度的思考题来解答,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深入到学习材料的本身。
(三)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学习数学动机
动机,是学生进行积极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诱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进行,就能产生更有效的结果。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他们所熟悉的生产实际阐述科学知识,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增强高度的使命感,产生一种持久的奋发向上的学习激情。
1.从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
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隔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例如,一年级初步认识长方体,我问:你们见过垒墙的砖吗?从你的学具袋里找一找哪个纸盒的形状最像砖?小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立即认出长方体的形状,为进一步认识它的特征奠定了基础;教学“圆的认识”从“汽车、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长方形的?”引入,学生被这似乎很熟悉,却又讲不清道理的问题所吸引,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讲比例尺,从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切入,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有的独生子女缺少生活常识,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我班一名男生已经上了二年级,还从来没有买过东西。所以,他对解答简单的买东西的应用题,感到茫然,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连减法应用题之前,我让学生帮助家长买两次东西,一次是在同一柜台买两种东西,一次是在两处买东西。看一看售货员是怎样收钱,怎样找钱的。课上,我把他们的事例编成连减法应用题,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很快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学会用减法性质进行简算。
2.在生活中运用。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既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树苗棵数,计算行距、株距等。总之,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我都让学生去实践。学生觉得这样的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
www.nx899.com数学,越学越有趣,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
3.到社会调查。
数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这一点学生认识越深刻,学习数学的需要性就越强。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作些调查、访问,了解数学的用途。如学习比例内容时,组织学生访问养虾户往养殖池里投饵料、配药水等活动。由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学生逐渐关注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他们看报纸、听广播都十分留意数学问题。他们经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如增加一个百分点是什么意思,中央说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是多少……我因势利导,以学生搜集的数据,如我国钢、粮、棉增长的情况等编成应用题,补充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看到我国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受到鼓舞,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一、启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动力- ·上一篇:二、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 ·下一篇:三 角 形 内 角 和
《一、启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动力》相关文章
- › 一、启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动力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一、启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动力
tag: 数学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
- ·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 ·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 ·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 ·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 · 数字的用处教学反思
- ·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 · 《利息问题》教学反思
- ·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 · 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 · 《填未知数》教学反思
- ·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 · 《解决问题》课堂实录与实践反思
-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 · 《比例尺》
-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 ·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 ·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 如何吸引住学生——数学教学课改反思
- · 生活中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