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与《前赤壁赋》之“悲情”比较谈
《滕王阁序》与《前赤壁赋》之“悲情”比较谈
遭遇了这样的生死大劫、人生重创后,似乎再美好的山水、再盛大的宴集也难以让自己忘怀心中的创痛,所激起的只能是长安日远、客留他乡的漂泊之感,一种“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凄怆。更让诗人感慨的是,“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自己的不遇又何尝不是“坎坷于唐尧之朝,憔悴于圣明之代”(《夏日诸公见访诗序》)?——个人的不遇既不能归咎于时代的浑浊、君主的昏聩,那叵测而诡秘的命运又该让人如何把握?
在《前赤壁赋》中,诱发作者悲情的直接缘由似乎是“客”之箫声的吹奏。然而,由于作者采用的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辞赋的常见写法,因而这里的“客”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曾有过的消极悲观思想的代言者。既然如此,那么作者情绪上的由乐转悲其实并非由于什么外在的诱因(客之箫声的吹奏),而是作者感情发展的一个自然流程,是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一个真实的发展阶段。那么,这种悲情究竟因何而生呢?
尽管作者在这篇作品中并未直接抒发自己贬谪的抑郁之情,但了解苏轼生平的读者们自然不难读出,这悲情首先是源于作者政治上的失意。你看,在“饮酒乐甚”之际,无意识中唱出的歌词竟也是“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屈原以来,文人骚客在诗章中以男女
在下文中,作者借“客”之口解释说,悲情之产生乃是因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不论是像曹操那样的“一世之雄”,还是像你我这样渺小如“沧海一粟”的凡夫俗子,都必然会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永恒的只有天上的明月、面前的江水。然而,“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正因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正因为肉体必然会腐朽,人们才越发去执著地追求“不朽”的生命价值。儒家对“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追求正是这种生命价值观的体现。作者在《前赤壁赋》中说到的是曹操,在同一时期作于黄州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反复说到的则是少年英雄周郎。曹操与周瑜,一个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个是潇洒倜傥、谈笑破敌;一个是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一个是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他们虽早已作古,但他们所成就的英雄伟业却彪炳史册;而自己如今已年过不惑,却素志难伸、无所作为。抚今追昔,怎能不让人有年华虚掷、壮志难酬之慨?!
- ·上一篇:教案:罗密欧与朱丽叶
- ·下一篇:文怀沙:读四书五经是倒退
《《滕王阁序》与《前赤壁赋》之“悲情”比较谈》相关文章
- › 《滕王阁序》与《前赤壁赋》之“悲情”比较谈
- › 《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滕王阁序》与《前赤壁赋》之“悲情”比较谈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
- · 《木兰诗》教学反思
- ·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四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后反思
- · 《窗前的气球》教学反思
-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二
- ·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 · 《藏羚羊跪拜》教学反思
-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 ·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 ·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 ·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 ·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 ·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 ·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反思
- · 儿童诗歌两首教学反思
-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