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会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稍有不从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这种形式下教育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刻体会到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动起来,又能动得好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是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思维不活跃,没有创造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学生对“循环”,“无限”等概念理解比较困难。在导入阶段,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并让学生学说这个故事,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①你为什么这么快就学会了这个故事,而且说得这么整齐?②如果老师让你们不断重复地一直讲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完吗?要讲多少遍?③象这样讲的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④你们刚才所讲的遍数呢?这样教学把一个普通的故事同本课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的感知了“循环”和“无限”等抽象概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调动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数的认识”的教学中的重点。因为“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重点,是有关数的组成,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为以后学习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逻辑性。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集中注意时间短、观察事物直观形象等特征,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练一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加强合作意识,产生学生的思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当然,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和自觉行为。例如:学生在家里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从反馈上来的情况看,学生对生活中异化了的形状搞不清楚。如:他们认为橘子、苹果、灯泡、鸡蛋是球;粉笔盒是正方体;粉笔是圆柱等等。针对这个情况,我让学生把涉及到的实物能拿来的拿来,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通过争辩、摸一摸和滚一滚等动手操作明确了概念。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提高了探究知识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现其学习活动由“跟师学”到“我善学”的转变。在合作中教师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使课堂活跃而不散漫,秩序良好而不呆板,学生在交流、探索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做到集思广益,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四、相信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思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真诚合作者。在把握《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尽量把问题设计成有一定的弹性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 ·上一篇:十几减8、7教学反思
- ·下一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后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相关文章
- ›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多一些体验
- › 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与建构”
- › 学生数学课堂听课状况分析
-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 ›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 › 数学课堂教学的“三字十二条”
- › 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 ›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数学课堂要“活”中务实》
- › 如何做数学课堂笔记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数学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
- ·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 ·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 ·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 ·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 · 数字的用处教学反思
- ·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 · 《利息问题》教学反思
- ·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 · 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 · 《填未知数》教学反思
- ·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 · 《解决问题》课堂实录与实践反思
-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 · 《比例尺》
-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 ·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 ·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 如何吸引住学生——数学教学课改反思
- · 生活中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