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734次  栏目:数学教学反思

  (一)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因材施教

  1.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是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

  小学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起点和不可逾越的阶段。它越来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把普及义务教育引上了法制的轨道,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

  全面提高质量是全体教师的任务。担任各科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根据“大纲”,从不同方面来共同完成这个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阐明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的意义,以及数学教学的任务。

  2.因材施教使小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保持动态平衡。

  学科特点赋予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是落实“双基”,发展儿童思维。固然,在整个小学期间,儿童的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的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每个学生,由于他们的遗传、环境和前期教育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往往同一班学生的思维发展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却是相对的。朱智贤先生曾指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着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情况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正确组织起来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32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这里的“正确”,我理解为符合儿童实际,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也就是因材施教,使学生之间的不平衡暂时相对平衡;过一段时间,在新的条件下,或是学习新知识、或是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之间又出现不平衡;教师又在新的基础上去改变这种不平衡 如此循环往复,在动态平衡中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智力不断发展。实践证明,我国传统的这一教学原则符合客观规律,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进一步充实它的内容。

  (二)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已有的心理水平与新的需要的矛盾是内因,教育是外因。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充分考虑了内因的特点,才能调动起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敏锐地观察、深入地了解学生。

  我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学生。

  第一,了解各年级学生的共性。心理学家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把7~12岁的儿童划为具体运算阶段,我国称为“学龄初期”。实际上在小学阶段的5~6年中,各年级学生分别有其“年级共性”。以三年级学生为例,他们与一二年级学生相比,对学校环境较为熟悉,消除了初入学时的胆怯心理;但又缺乏高年级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较差;活动量大,但不善于组织有意义的游戏;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忆比一二年级学生强,但比高年级学生差等等。了解和掌握“年级共性”,有利于我选择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程度和兴趣的教学方法,正确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性格、情感、意志,甚至在家庭中的地位等,都是需要了解的情况。我往往通过访问原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通过作业、测验、课堂提问、与学生交谈等途径作一些调查,并重点记载,作为分析学生心理的参考。

  第三,要敏锐地观察和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不论在课内或课外,只要有机会,我就接触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多年来,我在教数学课的同时,兼任过班主任和少先队、文艺宣传队、小足球队辅导员,在活动中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

  2.辩证地看待、正确地分析学生。

  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要与正确的看待、分析相结合。有一年,我新接的三年级班上有个男生,外表文静,从课堂提问反映智力正常,但从作业、测验反映出成绩较差。我注意观察他,看到他穿着特别整洁,连白衬衣上都没有污痕,这是一般八、九岁的男孩做不到的。我分析他活动量小,并且家里有人为他勤换勤洗衣服。有一次,他没完成作业,又没有勇气向老师说,特地请妈妈到校代为解释。他与同学之间发生很小的问题,也立刻向老师求助。听了重话,就要掉泪。性格懦弱,遇事无主张。后来了解到他是两房“共”的独子,母亲的一侧肾脏已被摘除。他从小由奶奶带大,依赖性强。由于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致使学习成绩差。于是我找他的家长谈话,希望共同克服他的依赖心理,让他在各方面经受锻炼,成长为一个“男子汉”。我们的共同努力使这个学生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健康地成长起来。

  还有一个姓王的学生,连年留级,到我班时已16岁了。当我找他补课时,他说:“老师,我实在不想读书。您就不要为我费心吧!”原来他的母亲因与他父亲口角而服毒自杀,他失去母爱后消沉厌世,常到母亲墓地痛哭,怨恨父亲。他的父亲也因苦闷而粗暴,常常酒后殴打他。我同班主任一道热情关怀他,鼓励他从悲痛中自拔,正确对待人生,自立自强。还组织班上学生在节日向他“送温暖”(赠送生活、学习用品),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一个姓赵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时是班上最调皮的孩子,常常当面顶撞老师,当然也常到教师办公室“解决问题”。我接班前重点了解了他的表现,也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谁知接班后他除了学习习惯较差,并无顶撞老师等表现。我感到诧异,找他谈心。“谜底”很简单,原来他喜爱泥塑,上课时也兼搞“创作”。有一次塑狗,做了几次都不像,正巧打上课铃时塑成功了。他得意忘形,爱不释手,却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一把抢去摔得粉碎!同时也伤了他的心。从此他就跟那位老师对着干,成了“差生”。于是我教育他正确对待课外兴趣,他也随班进步了。

  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正确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三)着眼于小学生的发展,分类指导

  1.程度不同,要求各异。

  一节课里,虽然全班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领会的程度都相同;教师的主观要求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

www.nx899.com

。只有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新授课,重点是计算法则,难点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这节课我要求全班都掌握计算法则,但具体对各类学生却区别要求:差生模仿例题计算,逐步掌握法则;中等生按法则的三个步骤进行计算,并理解算理;优生除前面的要求外,还要能概括法则,说明算理。

[1] [2]  下一页

,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