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734次  栏目:数学教学反思

  2.分类训练,螺旋上升。

  有些教学内容的训练过程较长,如复合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培养,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我就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分类循环,进行系统训练。我把学生按思维能力分为优、中、差三类(不同于按学习成绩分类)。每次上新课让优生先行一步。如第一节课训练优等生审题、画线段图,其他学生解答;第二节课训练中等生审题、画线段图,优等生分析数量关系,差生解答;第三节课训练差生审题、画线段图,中等生分析数量关系,优生验算。以后的课依次让各类学生受到解应用题的训练,随着教学的推进,全班学生的水平也螺旋上升。

  3.对症下药,补差“保底”。

  每个班上都有差生,教师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他们身上。因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一个连小学毕业程度都达不到的学生,无论今后当一个普通劳动者还是继续学习都有许多困难。为此我从不放弃一个差生。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分析差生形成的原因。

  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他们没有学习兴趣,求知欲较低。有的能力确实很差,观察力薄弱,“视而不见”;注意力分散,“听而不闻”;言语表述紊乱,抽象能力更差。因而在学习上采取“跟着混”的态度。但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所遇到的弱智差生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差生是在入学初期大脑皮质没有受到应有的强度刺激,处于抑制状态,妨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反之,基础差又妨碍学习新知识,终因“积重难返”而掉队。这类学生的智力差其实是假象。另外一部分差生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意志薄弱,任性等非智力因素。必须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第二,弥补知识缺陷,帮助差生跟班学习。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一环套一环。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就会妨碍后继课程的学习。我一般通过单元测验、课堂提问和作业等环节摸清学生的知识缺陷,作好记载。上课时把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集中一起训练。如有的学生写不好“解题计划”,每逢需要拟“解题计划”时,就指名这几个学生练习。这样既避免了课外加重学生负担,又为学生弥补了知识缺陷。

  差生黄×,升到三年级还只会算百以内的加法,跟不上班就“混”。我鼓励他树立信心,学好功课。并不急于要求他跟上班级进度,只要他学有所获,改变“混”的态度。对他的课外辅导不求多,而求“准”,针对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我从多位数加法开始为他补习,经过一年努力,他学会了加法、乘法,直到升入四年级才学会除法。到学习小数四则计算时才跟上班级学习进度。

  第三,加强思维训练,改变差生“智力落后”的假象。

  前面说到,真正智力落后的差生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差生的“智力落后”是一种假象。如差生文×留级到我班,原任教师反映他智力落后。但他会画画,会吹号。到我班后,初次印象也觉得他反应迟钝。仔细观察,发现他注意力分散,能集中注意的时间特别短,妨碍学习。于是我每天上课向他提问,有时连问几题,刺激大脑皮质引起兴奋,促使他动脑。经过一段时间,他开始自觉注意听讲,动脑思考问题,改变了抑制状态;一年后消除了智力落后的假象。

  第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差生成绩。

  差生彭×因数学只考了百分制的5分而留级到我班。他主要的问题是家庭条件太优裕而懒惰成性,不肯动笔写作业。到我班后,班主任做了大量工作,让他感受集体温暖。过一段时间,我开始要求他完成作业,但他积习难改,直到下午七点才完成几道题的计算。以后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他终于以数学70分的成绩合格毕业了。

  当然对于个别有生理缺陷、患病的差生,要热情关怀,只作最起码的“保底”要求。

  4.培优挖潜,促进发展。

  优生一般思维能力较强,但小学生没有定型,加之非智力因素等多方原因,学生中的优、中、差只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为此,我注意:

  第一,对优生一分为二,加强教育。

  在学校里,优生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成绩好,不需要教师花很多精力,教师都喜欢优生。但是“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引自维果茨基《心理学研究选集》第277页)对优生也要一分为二,具体分析。如我带过一个班,同是优生,赵×智商高,学有余力,活动量大,骄傲自满;金×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知识面广,但缺乏毅力,浅尝辄止;余×好学上进,学习态度认真,也比较勤奋,并长于记忆。他们数学成绩都好,但他们的弱点都会阻碍今后的发展。于是我对赵×加强思想教育,用成语故事教育他认识骄傲自满的危害,处处严格要求他,注意尊重同学,与同学友爱相处。对金×加强意志的磨练,常给他出难题,“激”他攻关。对余×则热情鼓励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第二,发现并注意培养潜在的优生。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阶段,可塑性强,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学习成绩。实际有些中等学生很有发展潜力,一时看不准;也许升到初中以后会出现一次“飞跃”。如果我们在小学阶段不注意这一点,也许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当学生升到四年级时,我就把优生和部分有潜力的中等生编成数学课外活动小组,每天解一道思考题,每周开展一次课外活动,听数学家的故事或数学知识讲座,交流解题经验,写数学论文等,培养了一批“小数学迷”。有些升入中学后有突出表现。如某届区初二数学联赛的前三名被我班小数学迷囊括;赵×15岁考入北大少年班,田×高二时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名,提前进入北大,他们现在都在攻读博士学位。

  经过对优生和差生的因材施教,使中等生向优生的水平转化,差生向中等生转化,避免了两极分化。全班在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

教学反思《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一

上一页  [1] [2] 

,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