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设计练习要注意层次,逐步深化
五、设计练习要注意层次,逐步深化
我在教学中,不论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为知识的迁移作准备,或引入新课,使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乃至系统梳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等,一般都是结合练习进行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设计好学习新课的准备练习
从时间上看,准备练习仅占一节课中的3~5分钟,但其作用很大。因为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联系紧密,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有时新知识没有已学过的旧知识直接作基础,则要设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新知识的准备。所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先引入学生容易接受的准备题,不仅为知识迁移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也让学生在以旧引新的学习过程中,有心理上和思想方法上的准备,以利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我在设计准备题时,十分注意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如教学被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时,抓住把末尾有0的数看作以“十”、“百”为计数单位的数。如把380看作“38个十”。这样,既符合数学的科学性,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部分教材看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它与后续课程的学习,尤其与积的变化规律有着密切关系。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算理、算法,不硬搬方法。
我设计了这样的准备题:
(1)写数:
16个十写作( ),
2个十写作( ),
16个百写作( )。
(2)用“十”或“百”为计数单位写数:
①4200=( )个百,
730=( )个十,
5600=( )个百。
②35个“十”乘以3,得到( )个十,写作( ),
24个“百”乘以2,得到( )个百,写作( )。
接着讲授新课例题:“350×3”。出示简便算法的竖式时,我说,童话人物“小机灵”是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计算的,并逐步展示竖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
500)this.style.width=500;" >,通过分析,学生发现了准备题与例题用简便算法计算之间的联系,悟出了简便算法的算理。准备题起了“认知桥梁”的作用,使学生将“350×3”简便算法的算理,同化于原有的以“十”或“百”等为计数单位计数的原有认知结构中。
如果准备题只是让学生口算几道乘数是0或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17×0,0×9,203×2等,教学效果是不同的。因为前者抓住了新旧知识间的共同因素,缩短了学生认知上已知与未知间的差距,使学生具备主动构建新知的一定条件。
在设计准备题时,我也注意让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又要能正确区分出两者间的差别,以突出新知识究竟新在哪里。如高年级教学分数、小
500)this.style.width=500;" >
500)this.style.width=500;" >
500)this.style.width=500;" >
(二)重视基本题的练习
基本题练习反映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基本结构。我在教学中重视基本题练习,我感到它的作用能使学生结合练习演绎刚获得的概念、性质或法则,达到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巩固。如果,削弱基本题练习,过早出示各种变式题,效果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智能发展,要有厚实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把课上得扎实、朴实。我认为一般来说,新授课的基本练习与其他练习,题量的比是3∶2。这想法只指一般而言。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基本练习,内容有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求体积,包括用文字叙述的题,或根据实物计算,以及根据立体图形进行体积计算等。
几何形体的基本练习中,培养空间观念是很重要的一环。在计算长方体体积时,我要求学生先在头脑中想象与题中条件相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再解题。通过这些基本题的练习,学生巩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且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概念进一步深化。由于加强了空间观念,掌握了解题的基本方法,像下面这样比较复杂的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解答。
一个长方体,相邻的甲乙两个面,甲面积12平方厘米,比乙面积小8平方厘米,甲乙两个面的公共棱长4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解题思路是:甲、乙的面积各是两个边长之积,而公共棱长4厘米,它们边长积中必定有一个因数是4,所以面积甲另一边长是12÷4=3(厘米),即长方体的一条棱长为3厘米,面积乙的另一条边长为20÷4=5(厘米),长方体的另一条棱长为5厘米,这长方体体积为3×4×5=60(立方厘米)。
基本练习我注意扣住新授知识重点、难点进行,如小数加减法基本练习的两种练习设计,我用了(1)题。
500)this.style.width=500;" >
我认为(1)题针对了新授点,突出了小数加减法必须注意数位对齐的要求,亦即平常所说的小数点对齐的要求,(2)题重心放在计算与计算结果的小数末位0要撇去,如果学生用末位对齐计算,当场也发现不了错误。到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几种方法交叉在一起,就暴露问题了。有时还会归咎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差,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量上加码,想通过练习量的强化,达到熟练技巧,就事倍功半了。
基本练习扣住新授知识重点、难点进行,我在教学中也常常用“单项训练”的形式进行。这样做花费的时间短,训练量大,针对性强。
(三)逐步提高对练习的要求
让学生认识逐步深化,逐级提高学习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边练边学,学练结合,更好地发挥知识迁移功能,促使学生具有探索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探索出把一个两位数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的积,然后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的方法。
第一次练习:
(1)25×24 (2)25×4×6
(3)56×125 (4)7×8×125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25×24=600,25×4×6=600,因而25×24=25×4×6,同样56×125=7×8×125。
第二次练习:要求学生从练习中得到的启发,用简便方法计算
www.nx899.com下面两题:
(1)25×36 (2)125×16
第三次练习: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把得数相等的式子,用等号连接起来。
(1)25×48 (2)32×5×3 (3)25×36
(4)4×12×25 (5)25×30×6 (6)16×75
(7)4×(4×75) (8)32×15
通过练习,使学生知道分解乘数时,不仅可以分解第二个乘数,如32×15=32×5×3,也可以分解第一个乘数,如16×75=4×(4×75)。题里还有一组题25×36与25×30×6并不相等,使学生通过练习从反面加深对这运算定律的认识。
第四次练习:(1)125×24 (2)25×24
这次练习,使学生明确相乘的两个数是互相制约的,怎样分解要同时考虑两个数,当被乘数为125时,把24分解为8×3为宜,当被乘数为25时,把24分解为4×6为宜。
这几个层次练习,综合了有关把两位数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的积,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的各种情况。这些习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数学
,五、设计练习要注意层次,逐步深化- ·上一篇:约 数 和 倍 数
- ·下一篇: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设计练习要注意层次,逐步深化》相关文章
- › 五、设计练习要注意层次,逐步深化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五、设计练习要注意层次,逐步深化
tag: 暂无联系方式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
- ·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 ·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 ·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 ·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 · 数字的用处教学反思
- ·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 · 《利息问题》教学反思
- ·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 · 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 · 《填未知数》教学反思
- ·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 · 《解决问题》课堂实录与实践反思
-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 · 《比例尺》
-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 ·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 ·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 如何吸引住学生——数学教学课改反思
- · 生活中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