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12-20 17:47:04  浏览次数:173次  栏目:数学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除法的简便计算”课的教学片段: 

导入: 

师:老师手里有48张练习纸,要发给我们班的每个同学,你能帮老师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生1:一个一个分给他们。 

生2:先分成4个大组,再往下传。 

生3:先分成8个大组,再分到每个同学。 

生4:先分给4人小组,再分到每个同学。 

生5:按照一张一张课桌发。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办法,哪种分法比较快? 

生:分成4大组再传下去比较快。 

师:那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分,比一比,看哪一组传得快?(分发练习纸) 

探究: 

师:我们开学时,要发练习本做作业,小黑板出示: 

开学 时,班主任陈老师领了24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我们班的每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本? 

能解决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 

生独立计算,师巡回观察,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用竖式计算。 

小组内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内同学听,组长统计,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方法? 

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生1:240÷48=5(本),我是用竖式算的。有240本本子,平均分给48个同学,就是240÷48,结果得5,每人分到5 本。 

生2:240÷12=20(本) 

20÷4=5(本)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是先把240本本子分给12个4人小组,每个小组分到20本,再把20本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5本。 

生3:240÷4=60(本) 

60÷12=5(本) 

我是先把240本作业本平均分成4大组,每组分到60本,每组有12人,再除以12,每人得5本。 

生4:240÷8=30(本) 

  30÷6=5(本) 

我是先把240本作业本分成8个小组,再分给小组中的6个人。每人也是得5本。
生5:12×4=48(人)240÷48=5(本)

生6:240÷(6×8)

=240÷48

=5(本)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办法。不论哪种分法,每个同学分到的本数一样吗?

生:一样,都是5本。

师:第2种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40÷12÷4

=20÷4

=5(本)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

这时,同学们激烈地争论起来,有的认为第一种简便,有的认为第二种简便……

[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除法的简便运算,让学生运用除法的性质灵活、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书本上的教材是这样设计安排的:

1、准备练习。

24÷2÷3                  60÷6÷5

24÷(2×3)         60÷(6×5)

让学生通过计算,感知“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用被除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例题教学。

例1是这样的:“饲养场养了6窝小猪,每窝有6 只,现把360克防病粉掺入饲料。每只小猪平均服药多少克?”

[1] [2]  下一页

教学反思《《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文

书本上呈现了两种解法: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360÷6÷6                360÷(6×6)

=60÷6                   =360÷36
=10(克)             =10 (克)

两种解法的得数是相同的。

所以,360÷6÷6=360÷(6×6)。

例2是计算280÷35。

3、巩固练习。

这一课时的教材,以一题一例的形式,直接呈现了经过逻辑加工、整理生成的数学知识。从以人发展为本的原则去衡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发散的思维和质疑的能力,抑制了学生个人的体验、情感、想象及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其次,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当学生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时,他会主动与它接近,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法对其进行再创造。这一课时的例题,通过饲养场养猪掺入防病粉,让学生计算每只小猪平均服药多少克,脱离了学生广阔的生活背景。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那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呢!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已有的

www.nx899.com

兴趣或经验出发并激发已有的兴趣或经验,从而促使学生参与探索和研究,获得亲身的体验。

上面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的教学片段。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利用学生平时分本子的经验,通过再现分本子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在本子总数相等、人数相等的情况下,不管怎么分,每个学生分到的本子是一样的,从而由生活原型 抽象出数学模型。得出多种方法后,让学生比较哪种简便,就是希望学生得到几种优化的算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获得亲身的情感体验。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同学认为原来的老方法(列竖式)比较简便呢?我请教了现代认知心理学,人之所以能对来自于环境的种种刺激作出这样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人脑中存在着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这就是认知图式。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人时,人并非消极地接受这一刺激,而是首先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将这一刺激进行过滤改造,使之变为主体能吸收的形式,这叫认知的同化;而当人脑中原有的认知图式不适应外界刺激时,人就需要对原有图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环境,这叫认知的顺应。人的认知能力正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运作不断获得发展的。
在上述案例中,多种解法即可看作几种不同的外界刺激,面对第一种解法,由于学生上这课之前,在进行大量的竖式计算训练,按这一图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已是“轻车熟路”。当学生一看到“每人能分到几本”这一问题,学生马上对此轻松地作出反应,列出“240÷48”的算式。可见第一种方法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的认知同化过程,而第2、3、4种方法对这一图式还很不熟悉,还不善于按这样的“路子”去思考、解决问题,属于相对比较困难的认知顺应过程。因此,大部分学生会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1] [2]  下一页

,《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除法的简便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相关文章

tag: 教学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