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中地理复习必修I知识提纲

2017届高中地理复习必修I知识提纲

12-20 17:33:16  浏览次数:270次  栏目:地理评课稿

    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二、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⑴  能量来源: 水的三相变化 、太阳能和重力能
    ⑵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④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三、洋流及地理意义
    1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          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3 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分异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
    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
    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1、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广西、云南、贵州一带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017届高中地理复习必修I知识提纲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