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乙:“我的思路和甲不一样。我想同余问题是突破口,在数学竞赛培训班里,老师给讲了“同余问题”,如:
500)this.style.width=500;" >
余数相同,所以160-13=147
差147一定能被7整除。
这时,老师又做了补充,讲解一条数学性质:“如果一个整数分别除两个整数,余数相同的话,那么这个整数一定能整除那两个整数的差。”这是同余问题。
老师把以上问题做了补充归纳、整理。
学生理清了思路。接着学生纷纷要求试讲,后来是争着抢着讲,越讲越明白,越说越清楚。学习情绪高涨,使学生感到了自己的智慧,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他们当中,还经常开展比思路的活动:“比比看,谁能先找对解题思路?”
例如:一条白色的正方形手帕,它的边长是18厘米。手帕上横竖各有两道红条(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红条宽都是2厘米,问这条手帕白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500)this.style.width=500;" >
这是一道学生用一般方法不易解出的较难的题。可是有一名学生很快举手做答:
(1)先求出正方形手帕的面积:18×18=324(平方厘米)。(2)长为18,宽为2的长条面积,共四条:18×2×4=144(平方厘米)。(3)求出四块重叠的部分(小正方形)2×2×4=16(平方厘米)。(4)手帕的白色面积为:324-(144-16)=196(平方厘米)。
接着又有一名学生抢答:(1)把竖的两个红条位置平行挪动一下,使他们紧贴在一起,再移到紧贴正方形的左端边上。(2)把横的两个红条也做同样的位置挪动,要让它们紧贴正方形下端边上,如下图所示。(3)这样移动红条所得图形的白色部分的面积不变。这时白色部分的面积一目了然,它等于边长为1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即196平方厘米。
500)this.style.width=500;" >
这样引导,使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多角度探索解题的最佳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再次,对优秀学生注意个别施教。班长姓刘,她是一个细而不敏的学生,所以我让她负责“一日一题”的总结工作,给她提供了一个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在这项工作中,她从同学中学到不少好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有一次我出了一道:“一个班级召开家长会,要给每位家长准备一只茶杯,结果少5只,又去借来原茶杯数的一半,结果反而多出13只。这次到会家长有多少人?”全班学生对于“原来茶杯数的一半”这个条件怎样理解,有好几种思路:一是通过画线段图,弄明白原茶杯数的一半是13+5;二是由(总数的一半)-(少的)=(多出的),得到(总数的一半)=(多出)+(少的);三是通过“多出的13只和少的5只有什么关系”的设问,把自己问明白了,多出的13只加上原来少的5只,等于原杯子数的一半。这些解法给姓刘的这位班长以很大的启发。她在这些活动中坚持每天做题,同时认真向全班同学搞好调查、总结,既丰富了知识,又开阔了思路,提高了能力,有利于解决她细而不敏的问题。我还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和锻炼她。一次一个姓朱的学生把和他爸爸争辩的一个问题带到学校来了。题目是:“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城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2.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7.5千米,在距离两城中点15千米处相遇,求两城之间距离。”学生朱的爸爸认为客车比货车多行15千米,朱说不对。爷俩谁对谁错,让大家想想,发表意见。姓刘的班长经过认真思考,首先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后来,她参加市数学竞赛获三等奖,说明她进步很快。
(二)引导基础差的学生迅速跟上
我教的这个班有11名差一些的学生,其中有4名最差的。他们4人语文、数学都不及格。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使我认识到,在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中,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对数学失去了信心,常常不写作业;有的稀里糊涂,死记硬背;还有的淘气贪玩,上课时只动嘴说,不愿意动笔写。有个姓赵的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发言,但考试总是不及格。有一次在他的一张试卷上有5道简算题,全是照同桌同学抄的,由于抄串了行,一道也不对。我仔细问他这次考试作bi的事,他承认是抄的,并主动给我讲了他和同桌是怎样“合伙算”的。他的同桌是个女生,思维不敏捷,但学习态度认真,踏实,计算式题一道不错,但不会解应用题。而他解应用题时会列式就是算不对。于是他们商量好,考试合伙算。解应用题时,他列出式子,传给同桌算得数,然后两人一起抄。
后来,我鼓励他们一帮一,一对红。我让他俩当学习小组长,有时和他俩一起学习,姓赵的学生帮同桌同学学应用题,分析解应用题的思路,同桌的那位同学教他怎么验算能把式题算对。班上学生看了就说:“你们俩是一对宠儿,老师陪着你们学,真美!”他俩听了美滋滋的,学习的劲头就更大了。
针对学生贪玩不爱学习的特点,我采取了“带”的方法。拿姓赵的学生来说,讲新课前,我常常和他一起看书预习,遇到不会的问题,就给他一些提示,他很高兴。一次讲小数除以小数,因为他对除法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零除外)商不变”的道理不懂,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怎样变化弄不清,我就提前给他补了课。上课时,他不仅会算,而且还能讲给大家听。这种“带”的方法,使他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新课时不落课了。上课提问时,为了不让他落下,又怕他不会答,就在会的同学答到一半时叫他起来接着答。这样既教育他上课必须注意听讲,动脑思考问题,又能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一些学习差的同学,如前
www.nx899.com面提到的姓赵的学生,和他的同桌,他们所以不愿意学,原因之一是落课太多。对这样的同学,我在采取“带”的方法的同时,还帮助他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补,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过。有的学生把这个方法叫做“过筛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他们补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这一类学生在学习上的另一个主要毛病是不去深入思考问题,不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帮助这些同学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要求他们像穿糖葫芦一样,把知识穿成串,看谁穿得多,看谁讲得明白。前面提到的姓赵的学生很积极,主动穿了两串,让我检查。一串是把整数四则运算穿在一起了,把加法与减法、加法与乘法、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写得清清楚楚。另一串是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穿在一起了,但没有写明白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我及时给他补了课。“穿糖葫芦”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差一些的学生中最差的是一个姓史的学生。每次期中考试,总是得40多分。他从上小学只有一次得过80分,这80分还是抄了别人的两道题得的。但这个同学身上也有不少闪光点。他诚实、勇敢、爱劳动,是班里的“劳动模范”,每年都被评为劳动小能手。我常常鼓励他要努力成为好学生。他说:“语文
,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上一篇:一、在数学教学中让小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 ·下一篇:在比较中学数学
《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相关文章
- › 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tag: 暂无联系方式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
- ·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 ·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 ·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 ·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 · 数字的用处教学反思
- ·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 · 《利息问题》教学反思
- ·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 · 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 · 《填未知数》教学反思
- ·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 · 《解决问题》课堂实录与实践反思
-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 · 《比例尺》
-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 ·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 ·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 如何吸引住学生——数学教学课改反思
- · 生活中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