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
我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一些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把数学知识的教学和思想方法的训练,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我感到这个要求应该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从低年级就抓起。如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在例题500)this.style.width=500;" >的教学中,先创设所得积是62,612,还是72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索,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实验得出36×2的计算方法,接着再练习几题,从而使学生知道个位乘得的积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法。
第二层次教学个位乘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教学中结合练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次练习
500)this.style.width=500;" >
师:两题的计算方法都有什么主要的特点?
生:它们个位乘得的积都满十,或者满几十,都要向十位进几。
学生在充分感知,发挥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初步得出个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的计算方法。
然后在第三层次的教学时,从几道例题的联系中,再引导学生分析、综合。
500)this.style.width=500;" >
师:这几题的计算方法,和上面学的题相比,主要有什么不同?
生:这几题,有的是十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向百位进几,有的是百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向千位进几。
师:从两次所学式题的不同点中,能找出相同的算理吗?
抽象概括出“一位数乘多位数,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法则,这结论是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得出的。从当堂的情况看,如让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下题□里的数是几:
500)this.style.width=500;" >
题中积上的☆表示的数随着□内数的变化而变化,渗透函数思想,□里的数虽不是唯一的,但又必须受进位要求的制约,如积的十位上是7时,个位乘积只能进1,积的十位上是8时,个位乘积必须进2,学生把握住乘数是一位数进位乘法的基本结构,思维活跃,既发散又集中,而且能压缩思维过程,正确灵活地判断出□里的数是哪些。从长远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初步学习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受到了同步的训练。
(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我常在学生难以弄清楚的地方有意识地设疑,引起讨论。如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后,出示下题让学生判断该题的商是否为循环小数?有的学生看到商重复出现3,认为是循环小数,有的学生却发现这题可以除尽,通过议论,使学生对循环小数的位数是无限的,又结合具体题目加深认识。
500)this.style.width=500;" >
在教学中,我常常有意引导学生开展“小好问”(数学课上学生提问时用的一个雅号)“看谁学得深”等活动,鼓励他们敢于想象、敢于质疑。如低年级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纸盒里有一堆花,小朋友表演节目时拿走11朵,还剩下9朵,纸盒里原来有花多少朵”时,学生用“11+9=20(朵)”解答后,有的“小好问”就提出:“拿走是取掉的意思,剩下是表示余下来的,为什么用加法算?”促使全班小朋友进一步思考,引出:原有朵数-11=9,假想把拿走的11朵花放回盒里,就得原有的朵数了,所以用“11+9”计算。
二年级学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小好问”提出:“除法是不是就是分开来?”很多学生说,除法要平均分,如果6朵花分成两堆,一堆4朵,一堆2朵,就不是除法了。
又如学习三角形时,我让学生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小好问”提出:用三根小棒为什么只能围一个三角形,有学生说:“因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与边的长度无关,因为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长度也固定了,但可以围成无数个平行四边形。这就引出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让学生再用小棒围三角形,小棒长(单位:厘米)分别为
(1)3,4,5 (2)3,3,3 (3)2,4,3
然后让学生相互核对,结果发现:他们对各题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完全一样。这样动手操作之后,同学们确信三角形三条边长确定了,三角形就固定不变形了。它还孕含了平面几何中“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质疑问难,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学
www.nx899.com风。
再如,关于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当学生初步认识之后,我让学生摆弄学具,量量比比,要求找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们找到:(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两组对边长度相等;(3)两组对角相等。随后,我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结语。课本是这样说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但是有的学生认为课本上写得太简单,有的特征还没有写出来。通过操作演示和讨论,学生发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对边长度必然相等,对角也必定相等。他们终于说:“课本中的结语不是太简单,而是精炼、概括,是体现了数学美。”于是,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表扬他们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权威”(课本)不同的意见,而又实事求是的精神。接着,学生们为便于记忆把课本上的结语整理成:“一是四边形,二是两组对边要分别平行。”
培养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就要信任学生,不要怕学生讲错。学生能想就好,通过错误和正确的讨论,能使学生悟出道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也就逐步养成。
教学反思《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上一篇:五、设计练习要注意层次,逐步深化
- ·下一篇:一、激发兴趣和需求感,学生才能主动学习
《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关文章
- › 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三、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tag: 能力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
- ·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 ·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 ·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 ·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 · 数字的用处教学反思
- ·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 · 《利息问题》教学反思
- ·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 · 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 · 《填未知数》教学反思
- ·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 · 《解决问题》课堂实录与实践反思
-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 · 《比例尺》
-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 ·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 ·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 如何吸引住学生——数学教学课改反思
- · 生活中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