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这样,在这个班里先清出的“第一个底”是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我还对12名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单独出两道题并作了调查:(1)育英小学有520名同学参加植树,平均每人每天栽3棵。要植树6240棵,需要几天?(2)学校举行运动会,四年级有86人参加,其他年级参加的人数比四年级的4倍还多12人。参加运动会的一共有多少人?在12人中,做对第一题的有5人,做错的7人;做对第二题的有6人,做错的6人;两道题全做对的有3人,全做错的有4人。后来,我继续做清底工作,重点抓了两道题全做错的四名学生。在课后,我一个一个地给他们吃“小灶”进行补课。中间还用简单的应用题作过测验:(1)学校合唱队有男生28人,比女生少18人,合唱队一共有多少人?(2)学校科技小组有男生24人,比女生多9人,科技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这两道题有2人全做对,另外2人各错一题。后来,在每周一次安装“小锁头”零件的劳动中,我让他们做统计工作,统计每次每个劳动小组的4个人中,各安装几把锁,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开始时我和他们一起做统计,边统计数字,边给他们出题,他们边数锁头边计算。有一个在班里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一次她装了6把锁头,她的同桌装了4把,我让她看着锁头,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你比同桌多装了多少把?”“2把”。随后我把锁头收起来,继续问:“你装了6把锁头,你比同桌的多装了2把,同桌的装了多少把?”答:“同桌的装了8把。”问:“你是怎么算的?”答:“6+2=8,同桌的装了8把。”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呢?”“因为我比同桌的多装了2把。”这时,我又拿锁头做了演示后问她:“你们做的相同的数是多少?”她想了一段时间说:“4把。”问:“用什么方法算?”答:“用减法6-2=4。”问:“减去的2把是哪2把?”她又用心地想了想说:“是我比同桌多的2把。”我说“对”。又问:“组长比你少做1把,组长做了多少把?”她摆了摆锁头说:“组长做了5把,6-1=5。”通过劳动和操作,她终于把思考题中的难点攻下来了。后来,又把这类问题带回应用题中去检查她,她很少出错。从学生的变化中看到,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把学生一个一个地教明白,从中等生中分化出一些学生跟上优等生;从差一些的学生中分化出一些学生跟上中等生。这样老师就可以对筛出的最差的那一部分学生,集中力量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迅速提高。
2.打底。对全班的调查了解和初步的清底工作,使我掌握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学习能力、成绩、志趣、爱好、长处、弱点等一般情况,为引导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学好后面的课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开学后,经过一段复习,开始教学第九册教材。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重新打底,在新课中让全体学生40分钟内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进步,即让尖子更尖,让中等生迅速赶上来,让差生不差,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新学期一开始,为了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新授课时,我抓了三项工作:抓纪律,抓教学设计,抓兴趣小组。这“三抓”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称赞和好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抓纪律,有严格的要求,有严格的检查,有具体的措施做保证。在班里开展了小组与小组纪律的评比活动,每周三小组自己评,评出每个组的优缺点和每个人遵守纪律的情况;每周六班里评,评出了全班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课堂上具体要求有下面四点:
第一点:上课必须注意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课堂内的作业不拖到课外去做。
第二点:作业和答卷时,要仔细审题,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查,按时完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点:计算认真,会检查,会验算。
第四点:学会用分析法分析应用题。
在给学生制定了学习要求的同时,我也给自己做了规定: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以及在课堂上拟提出的问题和应完成的练习题。
多年教学中我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巩固和应用已经形成的概念和已经理解的知识,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完成这一任务手段之一是安排好练习。练习是学生带有创造性的劳动。保证一定数量的练习,对于学生形成迅速、准确的计算技能和牢固的熟练技巧,以及启迪他们的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练习要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地进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选择和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练习的形式、内容和方法要多样,以保持学生最大的兴趣、积极性和练习的质量。
(2)精心设计问题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精心设计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为此,设计问题在注意其深度和广度的同时,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讲小数的基本性质和移动小数点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我让学生计算这样一道数学题:求8.89÷3的近似值(商保留一位小数)。有不少学生的计算结果都是3。这时,我给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题的小数点后面的零能不能去掉?”引起了一场争论:
学生甲:“根据小数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个零可以去掉。”
学生乙:“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个结论是对的,但这个性质不是对取小数近似值讲的。这个零不能去掉,题中要求保留一位小数。”
通过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使学生对题中的要求理解得更深刻了。
为了达到上面提出的四条教学要求,我注意充分发挥“分组学习”的作用。每次我走进教室,小组长总是提醒组员:“上课要注意听讲!”如果有的同学精神一溜号,同桌就低声提醒他“注意!”这样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就基本上保证了上课的纪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也使教师按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计划。
例如,在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先出示例题:3.22÷0.14=?并提出第一个要求:想想应该怎样算?学生都在认真的思考,正在他们想也想不出来时,我又提出第二个要求:看看第九册教材第23页,然后分组进行研究。
第一小组有两名差一些的学生和
www.nx899.com一名优等生、一名小组长。小组长认真负责,在他的组织下,一帮一进行研究。小组长带的这个同学,接受能力差,小组长就一遍一遍地讲给她听:15÷5=3,150÷50=3,1500÷500=3,这三个算式说明什么?“这三个算式说明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所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除数扩大几倍,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了。后来他们四个人打开书边看边研究。这样的学习就跟运动员赛跑前先做一些准备动作一样。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能质疑问难,解疑答难。而且还主动研究了怎样计算才能又快又好,怎样验算才能保证算一道对一道。不仅很快掌握了算法,而且弄懂了算理。
,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上一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好数学
- ·下一篇:教学实录 百分数的应用--利息
《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相关文章
- › 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教学
tag: 教学 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 - 数学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
- ·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 · 《梯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 ·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 · 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 · 数字的用处教学反思
- ·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 · 《利息问题》教学反思
- ·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 · 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 · 《填未知数》教学反思
- ·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 · 《解决问题》课堂实录与实践反思
-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 · 《比例尺》
-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 · 《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 ·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 如何吸引住学生——数学教学课改反思
- · 生活中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