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和普遍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进步;都江堰和郑国渠;冶铁业的发展,煮盐业的兴旺,以及纺织业、漆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发展和封建城市的兴盛。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②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变革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当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3.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培养同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课重点。从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制度的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现在我提一个问题,谁能说说:在各诸侯国兴趣的变法运动中,哪一个变法是比较彻底的?这次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2.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从春秋末期开始,我国的奴隶制逐渐崩溃,到战国时期,经过各国的变法运动,奴隶制芳进一步崩溃,而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这是一场经过一百多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因此,人们习惯于把春秋战国时期叫大变革时期。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变革必然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9课(板书:第9课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3.讲授新课: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在这个新、旧两种制度交替的时候,会出现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局面?(板书: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由于变法,各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这时,原来被奴隶主称为“会说话的工具”的奴隶,变为拥有一点私有财产,可享用一小部分劳动成果的农民。这种社会地位和改变,使刚刚砸碎奴隶制枷锁的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生产。他们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终日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板书:1.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春秋后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已经发明发冶炼技术,这比欧洲要早1900多年。
(板书:2.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多年)根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初期,我国就掌握了块炼铁技术,也就是熟铁冶炼技术。由于温度低,块铁不能熔成铁水,只能靠反复锻打成形,制造器具。况且块炼铁质地软,制作费时费力,所以尽管当时已有铁器,但数量、种类还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国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这是人类冶铁史上的一大进步,这种冶铁技术到14世纪元末明初的时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入欧洲。这种由熟铁变化到生铁的技术,不但增加了铁质的硬度,而且大大促进了铁制工具的普及。(指导同学看课本52页《春秋铁器》图画)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逐步代替铜、石等农具,在各诸侯国广泛使用。
(板书:3.铁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幻灯片,边指图边讲解)这是当时铁制农具的一部人。这是松土用的锄,这是砍树用的斧,这是挖土用的铲,最后一个是开沟、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湖南辉县的一个魏国墓葬里,出土了铲、锄、犁、斧、削等铁器多达93件;其中铁器达85%。这说明铁制农具有战国时期已非常普及。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第53页小字中,也用史实说明课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战国时期很普遍的事情。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一段小字,(同学读书)在古代农业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板书:4.农业技术的进步)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战国时期的农民,已经懂得“多粪肥田”的道理。所以他们不仅给庄稼广施粪肥,还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绿肥。这样,不仅扩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种肥料的使用,对作物的茁壮生长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必不可少的。如粪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种养料,而且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结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钾为主的肥料,可使植物节杆挺拔,不易倒伏……而欧洲,到10至11世纪才懂得施肥,比我国晚一千三、四百年。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对土壤的认识,也有较大的提高。他们已经懂得根据土质特点,种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并且十分重视选种,他们总结出“长斗石,取上种”,也就是说,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选取上等的种子。从长年的生产劳动中,战国时期,已测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根据节气的变化,掌握农时,安排耕作。据史书记载,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适时播种的小麦生长发育好,植株粗壮、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饥有益;否则,就大大影响麦子的质量和产量。正如今天人们熟知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是同一个道理。由于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品种也大大增加,今天我们吃的“五谷”即“麦、稻、谷、菽、粟”,在当时都已广泛种植。除粮食生产之外,家家户户植桑种麻,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种植农作物,除施肥、选种、管理之外,最重要的还要靠什么呢?(同学们齐答:阳光、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变革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不但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而且兴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为可能。因此这个时候,各诸侯国纷纷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国。秦不仅兴修了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还开凿了郑国渠。
(板书:5.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都江堰 郑国渠)都江堰位于今四川都江堰市,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为什么叫它都江堰呢?因为“堰”是用来挡水溢洪的,而这个水利工程,修在古代都安县境内,当时人们称它“都安堰”,后来改名都江堰。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挡水、溢洪呢?下面我们看幻灯。(出示《都江堰》幻灯片,边指边讲解。)这是都江堰的平面示意图,都江堰位于岂岷江上游,是地势陡峻的群山,急流从山地喷涌而出,在这里进入成都平原。翻滚湍急的江水流速骤减,从山上冲击、夹带下来的泥沙、碎石慢慢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道就要淤塞。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江水冲出河道,淹没大片的村庄和良田。旱季,两岸人民又深受干旱之苦。所以治理岷柒,人们早已望眼欲穿。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多次沿江实地勘察,并注意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最后决定因势利导,在岷江出山口的灌县附近修建都江堰。他选择了中流作堰的方法,修都江鱼嘴,强行在中流把江水分为内和外江。又在离堆脚下凿石穿山修宝瓶口,把江水导入四通八达的灌溉渠网。水渠总长达1100多公里,另外在定瓶口上面,筑起飞沙堰,以备旱季挡水,雨季溢洪。工程完成后,李冰总结了人民治水的经验,把“深淘滩,低作堰”6个大字,刻在东岸石壁上流传后世。李冰的功绩,千百年来被人怀念,请看书上54页李冰石像插图(指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上一篇: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教学设计1
- ·下一篇: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相关文章
- ›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历史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下载 - 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