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2-20 17:39:02  浏览次数:860次  栏目: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1.口算.

  6+9+47+2+89+7+1

  5+8+58+3+79+5+5

  2.笔算.

  (1)练后订正,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法则.

  (2)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我们常常要验算.启发学生回忆验算方法.

  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例1.

  (1)学生阅读例1,把例1填完整.

  (学生完成例1的同时,教师把例1板书在黑板上)

  (2)启发学生把例1填完整,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并引导学生明确:

  ①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②笔算加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③笔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上退位了,不要忘记退1;

  ④

www.nx899.com

凡是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

  (3)反馈练习:25页做一做,做后同桌订正.

  2.教学例2.

  板书例26845+14270+9238=

  这道连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1)引导学生明确:①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就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填在书上,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交流: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说明:几个数连加时,能凑十的先凑十.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4)教学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导入:几个数连加时,也要验算.怎样验算连加法呢?同桌商量一下.引导学生回答:

  ①只用原来的坚式,从下往上再加一遍.这种方法适用于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验算的.

  ②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并提示学生验算例2,写在书上.

  (5)反馈练习:25真做一做13465+8972+27035

  三、巩固发展

  1.计算并验算.练习六3、4题前两小题.(同桌相互订正.)

  2.投影出示,手势判断对错.(练习六3、4后两小题的变式)

  3.练习六第7题.

  教师提示:谁知道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是哪一天?

  投影出示:3月12日植树节,某市少先队员今年计划植树25850棵,比去年多植树4156棵.去年植树多少棵?

  4.填合适的数.

  练习六1题的变式,投影出示.

  5.争冠军.

  练习六第11题.(学生在书上填,又对又快者为冠军)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笔算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计算连加法时怎样算比较快?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2、5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

  6845+14270+9238=30353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0-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迁移、归纳整理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学生课前准备20、30、50的数字卡片各3个,“+”、“-”符号各2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5+25   40-15   20÷5

   66-18   640-80  80×60

  2.填空:( )+25=60  35+( )=60

   ( )+8=15   300+( )=360

  二、探究新知

  1.课前引入:

  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能摆出几种算式?

  得出:20+30=50

  50-20=30

  50-30=20

  这样的3个数为什么可以组成不同的算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幅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列式:35+25=60(本)

  名称:加数加数和

  知道加法算式:加数+加数=和

  教师提示:算式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和=加数+加数

  交流后板书:35+25=60(本)加数+加数=和

  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中的第(2)、(3)幅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看图知道(2)题已知的是和、第二个加数,求第一个加数;第(3)题已知的是和、第一个加数,求第二个加数.

  归纳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交流后教师板书上面两个关系式.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加以提示.)

  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来概括呢?为什么?使学生明确:不论求加法算式中哪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

  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1)引导学生自读教材30页“做一做”上边一段话.

  提问: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验算时,从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加法就做对了.

www.nx899.com

  (2)反馈练习:30页“做一做”验算加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书写格式.

  订正时强调:用减法验算时,先确定用哪个数减去哪个数,再用竖式计算.

  4.教学例2:

  (1)引入题:()+15=40

  请同学们思考:()里表示的什么数?

  教师点拨: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

  (2)读、写X.

  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3)把()+15=40的未知数,换成X就变成例2.

  出示例2:X+15=40

  引问:在加法算式中,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边说明书写格式,边板书:

  X+15=4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Copyright © 能学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1 2 3 4 a b c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