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宋词两首
12、宋词两首
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
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东为左。
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 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
过 春风
www.nx899.com十里(12), 尽荠麦青青。
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
“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
分析: 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
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
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
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犹 厌 言 兵(1)。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
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
分析: 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
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
(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
分析: 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 “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
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
下阙紧承上阙,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
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
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
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 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
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赋 深情。
即使(他) (写得)精巧 (作得) (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
分析: 杜牧的《赠别》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12、宋词两首- ·上一篇:幼儿大班装饰画教案《彩色的小拖鞋》
- ·下一篇:幼儿大班美术活动《小小雕塑师》》
相关分类
高三语文教案 推荐
- · 16、张衡传
- · 5、娘 子 关 前
- · 12、宋词两首
- · 《慢慢走,欣赏啊》教参[苏教版]
- · 语文免费教学案-齐桓晋文之事
- · 将进酒
- · 变形记
- · 4、威 尼 斯
- · 语文免费教学案-杜甫律诗五首
- · 其他免费教学案-扩展语句例说
- · 语文免费教学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 · 语文免费教学案-《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示
- · 10.变形记
- · 大堰河,我的保姆
- · 文学和出汗
- · 内蒙访古分析
- · 《守财奴》免费教学案
- · 荆轲刺秦王免费教学案
- ·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 《错误》解读的错误